正文 第20章 《蛻變》論(1)(2 / 3)

《蛻變》是作家滿懷熱情寫的一部為抗戰服務的力作。特別是在抗戰初期的作品中,它應屬於優秀作品的行列。洪深曾說,“如果我們打算推薦十部必須閱讀的抗戰劇本的話——如果自己限製數目,不使超過十部的話”,他認為《蛻變》就是其中的一部。洪深:《抗戰十年來中國戲劇運動和教育》,《洪深文集》第4卷,頁234。

這部劇作首次公演前便遇到國民黨中宣部的刁難,他們以審查劇本為名百般挑剔,妄想把它扼殺在搖籃之中。擔任首次公演的是國立戲劇學校的師生,由張駿祥導演。他們懷著抗戰熱情,克服重重困難,從江安乘船到達重慶。而國民黨當局極為冷淡,不給安排住宿,隻得住進一家歇業的浴室裏。緊接著便是審查委員的惡意挑剔,勒令修改,否則,不準演出。幾經鬥爭,才得以公演;一經公演便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歡迎。參看沈蔚德:《回憶〈蛻變〉的首次演出》,《新文學史料》1978年第1輯。後來這個戲由抗敵宣傳隊演劇第四隊、第九隊、新中國劇社分別在柳州、長沙、昆明等地演出,都很成功。1941年,在上海“孤島”,苦幹劇團演出《蛻變》的情況尤為感人。據記載,“第一場演出,就引起全場愛國熱情的高漲,台詞不斷為雷動的掌聲所中斷,劇終以後,連續謝幕三次,很多演員和工作人員都在後台激動得流了淚。《蛻變》的演出,經過整整一個月連續滿座以後,到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誕辰這天,觀眾的愛國熱情出現了新的高潮:當結尾劇中人丁大夫向抗日戰士講話時說到‘中國中國,你是應該強的’凡引《蛻變》中文字,均出自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版。的時候,池座裏大聲地喊出了愛國口號,一時整個劇場都沸騰起來,閉幕以後,觀眾還不斷鼓掌,許久都不願意離開劇場。這種情形,當然不能不引起租界當局的注意,到第二天,工部局就橫暴地對《蛻變》發出了禁演令”柯靈、楊英梧:《回憶“苦幹”》,《中國話劇運動五十年史料集》第2輯,頁350。。由此,可以看出《蛻變》反映了廣大人民抗戰愛國的心聲,在廣大觀眾中起到鼓舞抗戰的作用。

《蛻變》問世後,許多評論都肯定了作家的抗戰熱情;但是,在許多問題上卻缺乏實事求是的分析,評價欠公允。

《蛻變》的創作,標誌著作家終於在民族戰爭的偉大現實的激勵下,跨過了《原野》,又在他的創作道路上邁開了堅實的腳步。急劇變動的戰爭形勢和國統區汙穢不堪的混亂局麵,在作家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偉大的人民抗戰的熱潮,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和行動,使作家充滿了對未來勝利的信心和樂觀。可以說,作家還從來沒有像《蛻變》這樣更直接地提出現實中的政治課題,也沒有像《蛻變》這樣更直率地提出他的政治理想和希望。

在《雷雨》、《日出》中,他反映的都是迫切的社會課題,更多的是在道德倫理學的範疇抨擊黑暗的社會製度。揭露雖是相當深刻的,但他還未能從政治上透視現實。憧憬光明,渴望陽光,也未能在政治上提出具體的目標。《蛻變》盡管有著它的弱點,但作家把探索現實社會的觸角伸進了政治的領域。這的確標誌著作家政治覺悟的提高,也是《蛻變》中可寶貴的新的因素。

許多評論指出,《蛻變》的成功“在於它對於‘舊的惡的’暴露和抨擊”,“揭露了抗戰中國統區一些動搖分子和腐朽人物”。我們認為,這樣評價是片麵的。但隻就《蛻變》的暴露和抨擊而言,也應當看看作家是怎樣進行的,它究竟表現了怎樣的特點;同時,還應當聯係作家的創作發展和抗戰初期戲劇創作的狀況,才能做出更恰當的評價。

從抗戰爆發到1939年,戲劇創作還是比較活躍的。以形式而言多采取活報劇、街頭劇、茶館劇等;以題材而論,或呼籲團結抗敵,或打倒漢奸賣國賊,或歌頌軍民浴血奮戰的事跡。這些多係急就篇章,服務於抗日宣傳。在這些作品中真正接觸抗戰中腐敗現實的劇作為數寥寥。有人曾指出,在1941年前的劇作中,“當抗戰的火花使作者眼花繚亂之際,以政治口號代替了現實描繪,是在所不免。但作者們對抗戰的歡呼、擁抱,其激越的情緒是躍然紙上的。但從第二年起,我們逐漸地就收獲些堅實的東西了”田進:《抗戰八年來的戲劇創作》,1946年1月16日《新華日報》。。而《蛻變》就是較早“收獲”的“堅實的東西”。在某種意義上說,它開諷刺抗戰現實之先聲,對後來的諷刺喜劇都有著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