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學科知識(3)(3 / 3)

1860年門捷列夫在為著作《化學原理》一書考慮寫作計劃時,深為無機化學的缺乏係統性所困擾。於是,他開始搜集每一個已知元素的性質資料和有關數據,把前人在實踐中所得成果,凡能找到的都收集在一起。人類關於元素問題的長期實踐和認識活動,為他提供了豐富的材料。他在研究前人所得成果的基礎上,發現一些元素除有特性之外還有共性。例如,已知鹵素元素的氟、氯、溴、碘,都具有相似的性質;堿金屬元素鋰、鈉、鉀暴露在空氣中時,都很快就被氧化,因此都是隻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於自然界中;有的金屬如銅、銀、金都能長久保持在空氣中而不被腐蝕,正因為如此它們被稱為貴金屬。

於是,門捷列夫開始試著排列這些元素。他把每個元素都建立了一張長方形紙板卡片。在每一塊長方形紙板上寫上了元素符號、原子量、元素性質及其化合物。

然後把它們釘在實驗室的牆上排了又排。經過了一係列的排隊以後,他發現了元素化學性質的規律性。

因此,當有人將門捷列夫對元素周期律的發現看得很簡單,輕鬆地說他是用玩撲克牌的方法得到這一偉大發現的,門捷列夫卻認真地回答說,從他立誌從事這項探索工作起,一直花了大約20年的工夫,才終於在1869年發表了元素周期律。他把化學元素從雜亂無章的迷宮中分門別類地理出了一個頭緒。此外,因為他具有很大的勇氣和信心,不怕名家指責,不怕嘲諷,勇於實踐,敢於宣傳自己的觀點,終於得到了廣泛的承認。

1907年1月27日,俄國首都彼得堡寒風凜冽,太陽黯淡無光,寒暑表上的水銀柱降到—20益多,街上到處點著蒙有黑紗的燈籠,顯出一派悲哀的氣氛。幾萬人的送葬隊伍在街上緩緩移動著,在隊伍最前頭,既不是花圈,也不是遺像,而是由十幾個青年學生扛著的一塊大木牌,上麵畫著好多方格,方格裏寫著“C”“O”“Fe”“Zn”等元素符號。原來,死者是著名的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木牌上畫著好多方格的表是化學元素周期表一一門捷列夫對化學的主要貢獻。他的名著伴隨著元素周期律而誕生的《化學原理》,在世紀後期和20世紀初,被國際化學界公認為標準著作,前後共出了八版,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學家。

電子世界的掌門人——洛倫茲

洛倫茲(1853—1928),荷蘭物理學家、數學家,1853年7月18日生於阿納姆,並在該地上小學和中學,成績優異,少年時就對物理學感興趣,同時還廣泛地閱讀曆史和小說,並且熟練地掌握多門外語。他雖然生長在基督教的環境裏,但卻是一個自由思想家。

1870年洛倫茲考人萊頓大學,學習數學、物理和天文。1875年獲博士學位。1877年,萊頓大學聘請他為理論物理學教授,這個職位最早是為J.D.範瓦耳斯設的,其學術地位很高,而這時洛倫茲年僅23歲。在萊頓大學任教35年,他對物理學的貢獻都是在這期間做出的。1911—1927年擔任索爾維物理學會議的固定主席。在國際物理學界的各種集會上,他經常是一位很受歡迎的主持人。1923年成為國際科學協作聯盟委員會主席。他還是世界上許多科學院的外國院士和科學學會的外國會員。

洛倫茲還是一位教育家,他在萊頓大學從事普通物理和理論物理教學多年,寫過微積分和普通物理等教科書。在哈勒姆他曾致力於通俗物理講演。他一生中花了很大一部分時間和精力審查別人的理論並給予幫助。他為人熱誠、謙虛,受到愛因斯坦、薛定諤和其他青年一代理論物理學家們的尊敬,他們多次到萊頓大學向他請教,愛因斯坦曾說過,他一生中受洛倫茲的影響最大。洛倫茲於1928年2月4日在荷蘭的哈勃姆去世,終年75歲。為了悼念這位荷蘭近代文化的巨人,舉行葬禮的那天,荷蘭全國的電信、電話中止三分鍾。世界各地科學界的著名人物參加了葬禮。愛因斯坦在洛倫茲墓前致詞說:洛倫茲的成就“對我產生了最偉大的影響”,他是“我們時代最偉大、最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