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生物環境(1)(2 / 3)

原來,人類和類人猿都起源於森林古猿。最初,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裏過著樹上生活。後來,地球上的一些地區,氣候變得幹燥了,森林減少了。在這些地區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下到地麵上來尋找食物,經過漫長的年代,它們就逐漸進化成現代的人類。那麼,其他地區的森林古猿呢?它們仍然生活在森林裏,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滅絕了,有的就逐漸進化成了現在的類人猿。下到地麵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逐漸能夠直立行走,而前肢則能夠用樹枝、石塊等來獲取食物、防禦敵害。在運用這些天然工具的過程中,它們逐漸學會了製造簡單的工具。久而久之,人類祖先的雙手變得越來越靈巧,大腦也越來越發達。在這個過程中,它們還產生了語言和意識,逐漸形成了社會。人類文明的出現,也是古猿逐步進化成人的標誌之一。

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定義

生態環境就是“由生態關係組成的環境”的簡稱,是指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包括人工幹預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質和能量)或作用的總和。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幹擾,超過了生態係統自我調節能力而不能恢複到原來比較穩定的狀態時,生態係統的結構和功能遭到破壞,物質和能量輸出輸人不能平衡,造成係統成分缺損(如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結構變化(如動物種群的突增或突減、食物鏈的改變等),能量流動受阻,物質循環中斷,一般稱為生態失調,嚴重的就是生態災難。生態環境破壞對人類生存影響很大。它的主要形式有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鹽堿化、臭氧層破壞、酸雨等類型。

生態破壞

溫室效應——地球發燒之謎

溫室效應是指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等溫室氣體大量排向大氣層,使全球氣溫升高的現象。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約為230億噸。比20世紀初增加20%。至今仍以每年0.5%的速度遞增,這必將導致全球氣溫變暖、生態係統破壞以及海平麵上升。據有關數據統計預測,到2030年全球海平麵上升約20厘米,到本世紀末將上升65厘米,嚴重威脅到低窪的島嶼和沿海地帶。

臭氧層破壞——女媧後代需補天

臭氧層是高空大氣中臭氧濃度較高的氣層,它能阻礙過多的太陽紫外線照射到地球表麵,有效地保護地麵一切生物的正常生長。臭氧層的破壞主要是現代生活大量使用的化學物質氟利昂進人平流層,在紫外線作用下分解產生的原子氯通過連鎖反應而實現的。最近研究表明,南極上空15—20千米間的低平流層中臭氧含量巳減少了40%—50%,在某些高度,臭氧的損失可能高達95%。北極的平流層中也發生了臭氧損耗。臭氧層的破壞將會增加紫外線茁波的輻射強度。據資料統計分析,臭氧濃度降低1%,皮膚癌增加4%,白內障發生則增加0.6%。到21世紀初,地球中部上空的臭氧層巳減少了5%—10%,使皮膚癌患者人數增加了26%。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孕育沙漠的溫床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是因為過度放牧、耕作、濫墾濫伐等人為因素和一係列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終導致土地質量下降並逐步沙漠化的過程。全球土地麵積的15%巳因人類活動而遭到不同程度的退化。土地退化中,水侵蝕占55.7%,風侵蝕占28%,化學現象(鹽化、液化、汙染)占12.1%,物理現象(水澇、沉陷)占4.2%。土壤侵蝕年平均速度為每公頃0.5—2噸。全球每年損失灌溉地150萬公頃。70%的農用幹旱地和半幹旱地已沙漠化,最為嚴重的是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和亞洲。在過去的20年裏,因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使全世界饑餓的難民由4.6億增加到5.5億人。

廢物質汙染及轉移——工業文明的後遺症

廢物質汙染及轉移是指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向自然界或向他國排放的廢氣、廢液、固體廢物等,嚴重汙染空氣、河流、湖泊、海洋和陸地環境以及危害人類健康的問題。目前,市場中有7萬—8萬種化學產品,其中對人體健康和生態係統有危害的約有3.5萬種,具有致癌、致畸的種類有500餘種。據研究證實,一節一號電池能汙染60升水,能使十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價值,其汙染可持續20年之久。塑料袋在自然狀態下能存在450年之久。當代“空中死神”一酸雨,其對森林土壤、湖泊及各種建築物的影響和侵蝕已得到公認。有害廢物的轉移常常會演變成國際交往的政治事件。發達國家非法向海洋和發展中國家傾倒危險廢物,致使發展中國家蒙受巨大危害,直接導致接受地的環境汙染,影響居民的健康。

森林麵積減少——地球之肺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