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生物環境(2)(3 / 3)

據統計,世界上每年有2億人患瘧疾,其中至少有500萬人因此死亡。那究竟誰是罪魁禍首呢?答案就是蚊子。世界上一共有400多種蚊子。其中有80多種能傳染瘧疾。雌蚊子在叮咬你的皮膚,吮吸你的血液的時候,同時吐出帶有可怕寄生蟲的唾液。科學家認為,自石器時代起,因病死亡的半數是因為蚊子。

一般蚊子每年4月開始出現,至8月中下旬達到活動高峰。秋天氣候變冷溫度降到10益以下時,蚊子就會停止繁殖,不食不動進人冬眠,直到第二年春天激醒後又出來害人。最適宜蚊子的溫度是30益左右,太高了它們也受不了。蚊子的生存繁殖環境必須有水,因此地麵積水、窪地淺坑、汙水、臭水溝、容器存水、花盆積水、下水道、地溝、有水的盆盆罐罐等都是蚊子棲身之地。家庭中有存水的瓶瓶罐罐、天井、雨棚、下水管道、地漏等處,都有可能養蚊子,成為蚊子繁殖處。

蚊子很喜歡有水的地方,如小溪、稻田、河流、水坑、濕地等有水的地方,蚊子在水邊能夠保持幼蟲生長發育增大種群數量,並能夠維持蚊子所需的能量。濕地植被是蚊子種群的食物源,也為蚊子提供了理想的避難所。

蚊子對二氧化碳、熱、潮濕空氣極為敏感。它的發育為完全變態及經四期,即卵、幼蟲、蛹及成蟲。通常隻有雌蚊才吸血,雄蚊以植物汁液為食糧。有些蚊種嗜吸人血,而有些則嗜吸動物血。

蚊子產卵時,大多數的雌蚊在產卵前都必須吸一次血,以供卵的發育。孳生地一般可分為永久或半永久性的積水、流動的水,暫時性的孳生地包括各種積水容器等。一般來說,雄蚊隻能生存一周,雌蚊能活2—3星期。

常見的蚊子傳播的疾病:瘧疾是通過帶有瘧原蟲的蚊子吸吮人血而侵人人體。登革熱是通過帶有登革熱病毒的蚊子吸吮人血而侵人人體,登革熱病毒可從卵傳給蚊的下一代。流行性乙型腦炎它是由乙腦病毒引起、經蚊子傳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樞神經係統急性傳染病。

蚊子可傳播多種疾病,那麼,蚊蟲叮咬是否也同樣可傳播艾滋病呢?其實,盡管蚊子的長嘴巴猶如一支注射器,但蚊子是不可能成為艾滋病的傳播媒介的。美國疾病控製中心經研究後對這個問題有過明確的報道。

蚊子傳播疾病,大致有兩種傳播方式:生物性傳播和機械性傳播。所謂生物性傳播,是指病原體在蚊子體內經曆了發育、增殖的階段,再傳染給人。如乙型腦炎病毒隨血液被吸人蚊子體內後,先在其腸道內增殖,然後移行至唾液腺,經叮咬後傳播給人或動物。

艾滋病病毒在蚊子體內既

不發育也不增殖,所以不可能通過生物性的方式進行傳播。而機械性的傳播方式,此種方式亦不可行。因為蚊子在吸血前,先由唾液管吐出唾液(作為潤滑劑以便吸血),然後由另一條管道一食管吸人血液。血液的吸人是單向的,吸人後不會再由食管吐出來。有人擔心蚊子嘴上的殘留血液可能帶有艾滋病病毒,會傳染給人。但一些研究發現,蚊子嘴上的殘血量僅有0.00004毫升,如按此計算,要叮咬2800次,殘血量中才能帶有足夠引起HIV感染的病毒。而且,當帶有艾滋病病毒的血被蚊子吸人後,艾滋病病毒在2—3天內即被蚊子所消化、破壞而完全消失。而蚊子一旦吸飽血後,要待完全消化後才會再叮人吸血。因此,無論從哪條途徑,蚊子傳播艾滋病的可能性可以說是不存在的。至目前為止,亦尚未發現經蚊子或昆蟲叮咬而感染艾滋病的報道。

水母是一個大家族,海洋中已知的水母就有上千種之多,人們常吃的海蜇也是其中的一員。水母中體形最龐大的要算是霞水母。1865年,人們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海岸上發現了一隻罕見的大水母,其觸手長達36米,傘狀體直徑為2.4米。人們平常看到的霞水母傘狀體直徑為1.5—2米,周圍觸手長20—30米。

世界上最大的水母

幾乎所有水母的身體都是柔軟透明的,體內含有大量水分(約占體重的90%以上)。這種身體形態,決定了它們經常漂浮在水麵,過的是漂泊不定的生活。霞水母也不例外,當它在水中遊動時,四周那長長的觸手順流擺動,豔麗無比。那3厘米厚的傘狀體,通常都帶有粉紅色或者紫色的花紋,並閃耀著微弱的光芒。

霞水母不但體形龐大,而且有很強的毒性,其殺人速度之快,甚至遠遠超過了眼鏡王蛇。其觸手內側有一排排刺細胞。每個刺細胞裏都藏著一個微小的空毒腺,其形狀就像一把極小的魚叉。一隻成年霞水母的觸手上有無數個刺細胞。一旦受到刺激,觸手的傳感神經立刻使刺細胞發作,繼而射出毒液。被螫刺而中毒者,不僅有魚類、蝦類,還有那些不幸在水中遭遇上它的人。

一段0.6厘米長的觸手如果螫叮到人的皮膚,其痛感有如被一支燃著的煙頭灼燙一般。一名被螫者曾經描述說:“那感覺就像一個火盆倒在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