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編後記(1 / 1)

簡繁先生是國畫大師劉海粟唯一的研究生,我社在2000年曾經出版過他以劉海粟為核心,書寫20世紀中國美術家命運的書《滄海》(三卷)。後因為種種原因,修訂為兩卷。

這本“寫給大裂變時代的中國美術家”的新書《滄海之後》,第一稿有近60萬字,後經作者反複刪改,變成了現在的樣子。從《滄海》到《滄海之後》,我們看到了簡繁的變化——年齡和閱曆使他增加了很多自我反省,對以劉海粟為代表的老一代藝術家的藝術追求和曆史地位也有了更加客觀的認識。

在編輯出版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能夠體會簡繁作為一個非專業作家對文學的那種虔誠,也能體會他在麵對回憶和現實、親情和友情、人性和人生等問題時的糾結和痛苦,更能夠體諒他選擇用秉筆直書來麵對這一切的初衷和勇氣。我們感到,簡繁背負著一種曆史使命,也自覺承擔著一種探究人性的責任。於是,他寫出了“真實”,一種讓他痛苦、激憤,同時也讓他反省、升華的“真實”。

但這又僅僅隻是“簡繁眼中的真實”,或許,其他的當事人回憶起來,又會有另外的細節,甚至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某種程度上,文學的豐富性和曆史的豐富性就是這麼完成的。每一個人眼中的“真實”共同構成了後來的曆史記憶和文學。《滄海之後》隻是多元“真實”之一種,隻是我們體會人性複雜性的多種角度之一種。

書中不僅寫到了作者自己在時代變化中所走過的艱難曆程,也寫到了中國美術家的共同苦難。可以說,在時代轉型之中,一代中國人共同麵對了生存壓力和人性掙紮,共同有過“不堪回首”的往事。或許,給予曆史以曆史的寬容,給予人性以人性的理解,給予現實以現實的警醒,而不隻是道德的挑剔和抽象的義憤,才是文學應該追求的境界,也是文學之所以能夠用“真善美”打動人、感染人的原因。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