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禮儀類寫作
第一節概述
禮儀是禮節和儀式的合稱,它主要是用以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人有生有死,有喜有哀,人在社會上生活,必然會有各種各樣的交往和活動。親疏有別,長幼有序,禮儀就是在社會交往中的分寸、等級。社會主義社會中的禮儀,是在人與人間互相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形成的。
禮儀類包括請柬、祝辭、題詞、訃告、悼詞、碑文、對聯等七種常用文體。請柬,是請客用的通知書。祝辭,是對人、對事表示祝賀的言辭或文章。題詞,是為留作紀念而題寫的文字。訃告,是一種報喪的文書。悼詞,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緬懷與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碑文,是刻在碑上的紀念性文字。對聯的運用範圍甚廣,或頌德,或寫景,或譏評人事,或講曆史哲理。對聯的種類也很多,隨用途而命名,如春聯、喜聯、挽聯、堂聯、門聯、廂聯、房聯、營聯、帳聯、會聯、廟聯、廊聯、亭聯、船聯、車聯、床聯……
禮儀類的這七種體裁,盡管其用途不一,但在寫法上卻有共同點。一般說來,要求切姓氏、切時日、切年齡、切身份、切情感。必須根據一定的場合或一定的條件加以運用,決不可混淆。邀請,要言詞懇切;哀悼,要哀傷情真。人有“七情”,在寫作這類文體時,一定要自然而有分寸地表達出來。
第二節請柬
一、請柬的特性
請柬,也稱請帖,是為請客而發出的通知書。在古代,柬與帖有一定分別。請柬的“柬”字,本為“簡”。在造紙術發明之前,簡一直是較普遍的書寫材料。它是將竹或木材經加工後(如刮、削,“殺青”等)製成的狹長的小片。狹義的簡就指竹簡,木製的稱為牘。漢代以前,無論是鴻篇巨著,還是寸楮零葉,凡見諸文字的,都要先刻寫在簡上,而後根據需要再連綴成篇。簡的規格尺寸雖然並不統一,但可供書寫的麵積畢竟有限,因此就直接影響了文字容量,古代就有“大事書之於策(同冊),小事簡牘而已”的說法(見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內容日益繁複,有些詞義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到了魏晉時代,“簡”就專指一種短小的信劄,並一直延用至今。例如,我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的《談美書簡》,就是一本書信體的論文。
二、書寫請柬的特殊要求
請柬,作為書信的一種,有其特殊要求:
1.在封麵寫明“請柬”(請帖)二字。一般要做一些藝術加工。如圖案裝飾,文字用美術體、手寫體,有條件時還可以燙金等。
2.抬頭頂格寫被邀請者(個人的姓名或單位)名稱。
3.交待活動內容,如開座談會、聯歡晚會、過生日等,交待舉行活動的時間和地點,如果是請看戲或其他表演還應將入場券附上。
4.結尾。如“致以——敬禮”;“順致——崇高的敬意”等。這在古代叫做“具禮”。
5.署明邀請者(個人、單位)的名稱和發出請柬的時間。
6.語言上除要求簡潔、明確外,還要措詞文雅、大方和熱情。
請柬雖屬書信的一種,但又不同於一般書信。一般書信都是由於雙方不便或不宜直接交談而采用的交際方式。如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所言:“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因為魚可以遊得很遠,所以人們才拜托它,請它幫忙傳遞相距很遠的雙方的消息。但請柬卻不同,即使近在咫尺,也須送請柬,這主要是表示對客人的尊敬,也表明邀請者對此事的鄭重態度。正因為請柬是請客用的,所以在款式和裝幀的設計上,要注意其藝術性,使它不僅是一種實用的書信,而且也是一幀漂亮的美術畫片,美觀、精致、大方。一些有意義的請柬,往往要被人們當做紀念品珍藏起來。宋朝大詩人陸遊在他的《老學庵筆記》一書中,曾對當時簡劄的形狀作過一些介紹。那時除有單獨的一片簡外,還有“雙書”(對折)、“品字封”(拆開狀如一個“品”字),甚至還有多到百幅的刹(同劄)子(正反相折的一條長紙)。這在當時,一方麵出於實用的必要,另一方麵也注意到了柬劄的裝幀美。當我們接到一幀精美的請柬時,會感到快樂和親切。
請柬是邀請客人的通知書,所以在什麼場合發送請柬,是需要認真斟酌的。一般說來,在舉行重大活動而對方又是作為賓客參加時,才發送請柬。尋常的聚會,或活動性質極其嚴肅、鄭重,而對方也不是作為客人參加者,則不應發請柬。
例四:×××同誌:
定於一九八一年七月二十五日八時三十分在××會堂召開宣判大會,請準時入場指導。
××市中級人民法院
××××年×月×日這請柬就是不應該發的。參加公判大會的人,無論與罪犯或審判官有什麼關係,都絕不會被當作“客人”來邀請,而且對罪犯的宣判是一係列司法審判程序的結果,“指導”就意味著對宣判有幹預權。客人豈不成了淩駕於法律之上的人了嗎?這種措詞不僅不嚴肅,也是違背法律常識的。所以,在什麼場合下用請柬,應慎重考慮。
三、請柬在文字上的要求
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文化傳統的民族,曆來重視語言的推敲,講究布局謀篇,從來對那些繁冗造作或幹癟乏味的語言是鄙棄的。請柬在文字上的要求:
1.柬文先求其“達”,即要通順明白,又不要堆砌辭藻或套用公式化語言。
2.柬文也要求“雅”,要講究點文字美。請柬,是禮儀交往的媒介,語言乏味或浮華都使人看了不舒服。
3.要根據具體場合、內容、對象,認真地措詞。
4.注意盡量用口語,不要專為求雅而一味追求古文言。我們生在新社會,應該用新的、活的語言來講話。偶用文言,也要弄通原意,如用得準確,也自有其妙處,但不可過多。
第三節祝辭
一、祝辭的含義和源流
祝辭,也可寫作祝詞。它是泛指對人、對事表示祝賀的言辭或文章。祝辭和賀辭在某種場合可以互用,但它們所包括的含義並不相同。祝辭一般的對象是事情未果,表示祝願、希望的意思。而賀辭一般對象是事情既果,表示慶賀、道喜的意思。
今天的祝辭與古代的祝辭,其含義有著天壤之別,但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禮儀,它們又有著一定的聯係。
“祝”字在甲骨文中是“聰”,意思是一人跪在長形桌旁正在祈禱。周圍的四點表示祭牲的血滴。祝,就是指主持祭禮的人。據說,上古時代的神農氏,人秋後為祭“八神”作了第一篇祝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禮記·郊特牲》)這說明“祝”在一開始並不是一個專門的職稱,以後才有了專門司祭的所謂“太祝”。所祝的內容,不外是向超自然的神靈祈福,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古代人由於生產力的低下,對自然界不可能有正確的認識,為了求得生存溫飽,祛除災禍,隻好求助於他們想像中支配著他們的神祗。隨著大自然奧秘的逐漸被揭開,這種向神靈祈福的荒唐舉動,也就隨之消失。但“祝”的這種形式仍被保留了下來,隻是由祈“神”轉向了“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