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古書記載,祝的內容在商代以前還是對天、對神,如《文心雕龍·祝盟》:“至於商履,聖敬日躋,玄牡告天,以萬方罪己,即郊禋之詞也,索車禱旱,以六事責躬,則雩豢之文也。”看來商代祈雨的主要對象是天神。到了周代,祝的內容除了神靈外,還有自己的祖先,即“嚴慕於宗廟也”。這說明,死人也成了祭祈的對象。
除了為生存和生產祈禱神靈以外,祝還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為戰爭服務。如:蒯聵從趙鞅討伐鄭聲公勝,臨戰時向先祖祈禱的祝辭是“曾孫蒯聵,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鄭勝亂從,晉午在難,不能治亂,使鞅討之。蒯聵不敢自佚,備持矛焉。敢告無絕筋,無折骨,無麵傷,以集大事,無作三祖羞。大命不敢請,佩玉不敢愛。”(《左傳·哀公二年》)這祝辭是祈求已故祖先保佑他作戰取勝,不要傷了自己人的筋骨。
在以後漫長的社會中,不但鬼神和祖先是祝禱的對象,活人也成了祝禱的對象。到了今天,不但人,就連事業、會議等,也成了祝禱的對象,以表達人們的一種良好願望。
古代有所謂“三祝”,“六祝”、“九祝”,都是指祝的內容而言。如《文心雕龍·祝盟》:“及周之大祝,掌六祝之辭……”這裏的“大祝”就是“太祝”,為專門司祭的人。六祝的內容是:“一日告(昭告),二日惰(惰、常祀也),三日祈(求也),四日報(謝也),五日辟(讓也),六日謁(見也),用以饗食天地山川社稷宗廟群神。”(《文體明辨序說》)。
然而,事情的成敗根本不取決於這種唯心主義的儀式。古代的人們也從多次的失敗中總結出了這個教訓。據說西漢時代的東方朔就有“罵鬼之書”。《新序》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中行演將軍因戰事失敗,國家將亡,怨責太祝沒有盡職,便”召其太祝欲加罪”。太祝對他說,過去“先君中行密舉事,有車十乘,不憂其薄,憂其德義之不足也”,而你卻相反,”不憂德義不薄,唯患車之不足也”,便大量製造車船,加重了人們的負擔,結果“民怒而謗詛矣”。人民都希望你快完蛋,我一個人祝有何補益?所以問我罪是不恰當的。這個故事是對搞唯心主義靠祈福於祖宗神靈的一個絕妙諷刺。
到了後來,人們對祝禱這件神聖的禮儀益發不恭,有的竟敢開玩笑。如《世說新語·任誕》:“劉伶病酒渴甚,從婦求酒,婦捐酒毀器,涕泣諫日:‘君飲太過,非攝生之道,必宜斷之!’伶日:‘甚善,我不能自禁,唯當祝鬼神自誓斷之耳,便可具酒肉。’婦日:‘敬聞命。’供酒肉於神前,請伶祝誓。伶跪而祝日:‘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鬥解酲(酲同醒),婦人之言,慎不可聽。’便引酒進肉,隗然已醉矣。”這種褻瀆神明的作法,近於戲謔,卻也反映出人們對祝祈鬼神的一種消極態度,祝祈活動在人們心中已不那麼神聖了。
二、祝辭的種類和寫法
祝辭大體上有祝壽、祝事業、祝酒等三種。它們的對象不同,寫法也不盡相同。
1.祝壽。祝壽也可以說賀壽。因為在祝辭中既希望他幸福長壽,也讚頌他已取得的成績、作出的貢獻。《西遊記》,作者吳承恩《壽葉太老夫人八十頌》的前一部分是:“……公歸於天,母勞於室。手撫曾玄,曆年五十。桑農詩禮,膏火雞豚,寒燠晨昏,千苦百辛……”這主要列舉了葉太老夫人為主持家政所付出的代價與作出的貢獻,算是“評功擺好”吧。後一部分則是祝壽人的良好願望:“……鳳起麟翔,振振子孫,弦慶芳流,複於其始。女中之瑞,名嶽大川,金石非誣,祝此頌篇。”
祝壽這種禮儀,早在春秋以前就有記載,如《詩經·豳風·七月》中就有:“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又如《詩經·小雅·天保》:“吉蠲為口,是用孝享。榆祠蒸嚐,於公先王。君日卜爾,萬壽無疆。”這雖不是慶賀生日,卻也是祝“長壽”的。
祝壽的對象主要是老年人。根據中國人的傳統習慣,對年輕人一般不稱祝壽。祝壽又可分為三種:
(1)對自己。這稱自壽。祝辭往往抒發本人的感慨、抱負,或自勉。例:
仆仆風塵六十年,胸中豪氣尚盤旋。羊辛曆盡心翻快,百體呈衰齒獨堅。抗戰不難行蜀道,宣傳無懈說民權。法西斯未全消滅,豈敢停驂倦著鞭。
(2)對別人。這種方式最為常見,應用最為廣泛。例:
貽我含笑花,報以忘憂草。莫憂兒女事,常笑偕吾老。
(3)對集體。這種方式頗為少見。例:
這首祝壽辭充滿了作者對即將戰勝日本侵略者的喜悅和對革命老同誌的關懷及對前途的堅定樂觀信念。這種“集團祝壽”的方式,也可以用於對廠礦、單位的老同誌;也可以用於對敬老院中的老人,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
2.祝事業。這類祝辭也兼有賀的意思。它可以分為三種:
(1)紀念性的。這類祝辭與祝壽辭有些相近,不同的是,它不是對人,而是對事物。壽,原指人的壽命,後來引伸為對一般事物存在的時間。
例:
陽春一曲響晴霄,善頌年年感熱潮。
太素才高身亦健,靈均辭潔筆尤嬌。
為民喉舌原天賦,愛國文章動市朝。
五載宣傳饒興趣,巴山未惜馬蹄遙。
(2)一般性的。如某會議開幕時,某項重大工程開工典禮時,某展覽會剪彩時等,都可致祝辭,表示希望此事順利進行,取得成功。此外,某一與我國有外交關係的國家選出新的國家領導人時,我國領導人也往往致以祝辭,希望他在任職期間能做出更多更有益的貢獻。
(3)往來性的。這主要指人們之問由於交往所涉及到的一些禮節,親朋好友在重大事件麵前互相慰勉,鼓勵,祝願,等。某些人在工作、學習中取得一定成果,人們往往向他表示祝賀,希望他再接再厲,不斷前進。諸如此類,都可致祝辭。
3.祝酒。酒僅為助興,因此酒並不是祝的對象,它不過是人們交往中的一種媒介,一種祝願的形式。“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表達對好友即將離去的一種眷戀惜別感情。《新序》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齊桓公與大臣管仲、鮑叔、寧戚一起飲酒。桓公請鮑叔祝酒,鮑叔舉杯說道:“祝我君無忘其出而在莒也,使管仲無忘其來縛而從魯也,使寧子無忘其飯牛於車下也。”這種耐人深思的警策之辭,使得祝酒的含義更為深刻了。
祝酒這種禮儀始於商周時期,在《詩經》中凡涉及飲酒的,《大雅》居多,而《風》則極少,這說明那時候飲酒作樂的,隻是少數貴族或小官吏以上的人,而廣大勞動者整日為生存溫飽奔波,很少能有這種“享受”。今天,人民的生活從根本上得到改善,每逢吉慶佳節,以酒助興,已成為常事。我們要善於利用這種形式,鄭重而認真地擬措祝酒辭,賦予它以新的內容,免於消極、頹廢或庸俗化,使大家在飲酒助興之餘,同時受到良好的教益和積極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