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拆掉戀愛心障之牆:愛是需要理由的(4)(3 / 3)

其次,從情感分類來看一見鍾情和日久生情。

人的情感是豐富多彩的。大而言之,在心理學上,情感這個概念又可分為情緒與情感兩大類別。情緒和情感這兩個概念,又怎樣的區別呢?

第一,情緒通常與人的生理需要相聯係,而情感與人的社會需要相聯係。第二,情緒具有較大的情境性和暫時性,而情感則具有較大的穩定性。第三,情緒有較多的外顯性和衝動性,而情感則較多內隱性和深刻性。

從如上的情感分類情況來看男女之情,一見鍾情與日久生情也是不同的“情”,它們具有不同的特性。日久生情之情,準確的說應該叫做“情感”,或者更多“情感”的成分,更多是滿足社會需要,具有較大的穩定性,更多內隱性和深刻性;一見鍾情之情,準確的說應該叫做“情緒”,或者說更多“情緒”的成分,更多是滿足生理需要,具有較大的情境性和暫時性,更多外顯性和衝動性。憑這就走進婚姻長相廝守,怎能靠得住呢?

再次,從知情關係來看一見鍾情和日久生情。

人的情感過程與認知過程,是密切聯係的。情感過程依賴於認識過程。沒有認識就沒有感情。人對於自己一點都不了解的事物,是不會有任何情感體驗的。心理學上的“認識~評估學說”也告訴我們,對事物的情感體驗,是在對事物的認識評價基礎上產生的。隨著對一個事物的認識越來越深入,情感體驗也越來越深刻,人們平時說的“知之深,愛之切”,就是這個道理。

從如上的知情關係這個角度看男女之情,一見鍾情與日久生情也是不一樣的“情”,它們雖然都是在認識基礎上產生的,但是,日久生情之情才是相互對內在人格特點有了較多認識的基礎上的“情”,是情感的性質,往往是深刻的,是穩定的;而一見鍾情之情,顯然是在相互對外在特點初步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情”,是情緒的性質,往往是淺表的,是短暫的。怎好憑這樣的一見鍾情而定下終身大事?

最後,從需要層次來看一見鍾情和日久生情。

一個故事說:一個媒婆為一對年輕男女牽線搭橋。對女方家長介紹說,男方怎樣怎樣好,唯一的不足就是眼下沒啥。“眼下沒啥”,在民間的意思是“現在的家境不好,沒啥好的家境”,女方家長覺得家境是第二位的,隻要小夥子人好,能過日子,什麼都會有,也就同意了。對男方家長介紹說,女方怎樣怎樣好,最突出的是炕上地下一把好手。“炕上地下一把好手”,在民間的意思是“婦女能持家能幹活,過日子是好樣的,是能手”。這樣說來,男方自然高高興興答應下來。可是直到結婚那天,雙方才發現,男方鼻子塌陷沒有正常人挺拔的鼻子,女方一隻手殘疾隻有一隻手正常。雙方家長找到了媒婆要討個說法。女方家長說:男方鼻子塌陷的幾乎找不到啥了,怎麼不跟我們實話實說?媒婆說,怎麼不實話實說,我不是一開始就告訴你們,男方就是眼下沒啥嗎?男方家長說:女方一隻手有病,就一隻手是好手,怎麼不告訴我們?媒婆說,怎麼不告訴你們,我不是一開始就告訴你們,女方炕上地下一把好手嗎?

為什麼有這樣的故事?根本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製度。這種製度不尊重當事人的意願,甚至當事人的意願根本不予考慮,最不人道的具體表現就是,婚前男女根本就不能見麵。正是在這樣的曆史前提下,才有了人們對一見鍾情的謳歌。

心理學上有個“需要層次說”。這個學說認為,總的說人的需要是逐層發展的,一般情況下,人們還是要滿足了低一級的需要後,才有可能產生高一級的需要。

從需要層次學說來看,顯然一見鍾情滿足的是低層次的需要,日久生情滿足的才是高層次的需要。盡管一見鍾情滿足的是低層次需要,到底是能夠滿足了當事人的個人需要,到底是有了當事人的個人意誌的作用,到底是比較合乎人道的婚戀方式了。怎能不為一見鍾情大唱讚歌?哪裏還顧得上是否日久生情?這就好比挨餓的人能吃飽肚子已是萬幸,哪裏還顧得上是否有優美的音樂?但是,曆史在不斷前進,社會在不斷發展,人們的低層次需要滿足之後,也會萌生高層次的需要。到了今天,怎麼還能滿足於吃飽肚子?怎麼還能憑一見鍾情而定終身?

心靈跨越:不妨一見鍾情,但不能一見定終身

總之,一見鍾情之情是在滿足低層次的需要基礎上,而形成的短暫的淺表的情緒,日久生情之情才是在滿足高層次的需要基礎上,而形成的穩定的深刻的情感,一見鍾情更多的是一種異性相吸,日久生情才更多的是一種兩性相愛。日久生情要比一見鍾情更深刻,更持久,更成熟,更可靠,更接近愛情,更適合攜手婚姻。

不錯,也有從一見鍾情開始,而最後定了終身而走進婚姻而白頭偕老的。但這裏的一見鍾情,隻是一個開頭,一個引子,一個牽線的紅娘,後來的感情發展已經屬於日久生情,與一見鍾情已經不是一回事了。因此,不妨一見鍾情,但不能一見定終身。要定終身的話,還是得增進相互交往,在交往中增進內在特征的相互了解,從而建立能夠滿足深層次精神需要的持久的深刻的感情。就是說,要從一見鍾情到日久生情,從異性相吸到兩性相愛,這時候的情和愛才更靠得住,才更好攜手婚姻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