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催眠與夢(1 / 3)

《夢的解析》reference_book_ids\":[7299763529660238887,7267108881233349695,7301960330098248730,7307476012936203315,7261897843839863842,7345693458247470142,7005775563646323742,6924194114292435975,7005138846132210725,7294566464336432182,7239650850707082277,7260811466410822712,7303847495258344498,7244384105352137732,7356883038921313342,7225560261921344527,7267090245944871991]}],\"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5,\"start_container_index\":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7},\"quote_content\":\"《精神分析引論》reference_book_ids\":[7280466026397961275,7267077387349658624,6975087905710541861,722404880586637623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6,\"start_container_index\":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0},\"quote_content\":\"《夢的解析》reference_book_ids\":[7299763529660238887,7267108881233349695,7301960330098248730,7307476012936203315,7261897843839863842,7345693458247470142,7005775563646323742,6924194114292435975,7005138846132210725,7294566464336432182,7239650850707082277,7260811466410822712,7303847495258344498,7244384105352137732,7356883038921313342,7225560261921344527,7267090245944871991]}],\"22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96,\"start_container_index\":22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88},\"quote_content\":\"《精神分析引論》reference_book_ids\":[7280466026397961275,7267077387349658624,6975087905710541861,722404880586637623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5,\"start_container_index\":22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0},\"quote_content\":\"《理想國》reference_book_ids\":[7311640607686921267,7294565314589625363,7280468232639614004,7124986336406146062,7007741213537209352,7299671016744160292,7348276729963629630,7290748999785516047,7137227068948876295,7280468232639614010]}],\"6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6,\"start_container_index\":6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quote_content\":\"《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reference_book_ids\":[7026273295590755342]}],\"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0,\"start_container_index\":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4},\"quote_content\":\"《夢的解析》reference_book_ids\":[7299763529660238887,7267108881233349695,7301960330098248730,7307476012936203315,7261897843839863842,7345693458247470142,7005775563646323742,6924194114292435975,7005138846132210725,7294566464336432182,7239650850707082277,7260811466410822712,7303847495258344498,7244384105352137732,7356883038921313342,7225560261921344527,726709024594487199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一章

西方學者的解夢學說與理論

弗洛伊德的解夢理論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年),奧地利醫生兼心理學家、哲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解夢理論主要集中在《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引論新講》和《精神分析綱要》等作品中。歸納一下,弗洛伊德的解夢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各點:

夢是一種在現實中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願望的滿足。在《夢的解析》中,這個欲望被弗洛伊德總結為力比多。力比多是把德語翻譯過來的叫法,指一切身體器官的快感。在弗洛伊德看來,“我”分為本我、自我以及超我,本我就是最本能的反應,因此欲望就不僅僅來自於力比多,它還受其他求生的本能、自我保護的本能等的影響。

夢分為願望之夢、焦慮之夢和懲罰之夢。

這三者實質上都是願望的滿足。我們清醒時糊塗時所有的願望、擔憂或者做錯的事都會在夢中出現。不過,弗洛伊德說創傷夢不是對欲望的滿足,這是欲望滿足理論的例外。

夢的材料和來源包括四個方麵:做夢是前一天的殘念;睡眠中軀體方麵的刺激;幼年經驗,兒童時的事情在成年後的夢境中反複出現;人類曆史經驗的累積,即人類在曆史活動中積累的經驗會流傳下來,並在夢中呈現。但是單獨的某一方麵的材料形成不了夢,需要和壓抑的欲望結合才能形成夢。

弗洛伊德在《論夢》中說,夢的作用是維持睡眠,而不是影響睡眠。

夢的內容分為顯夢和隱夢。解夢是治療師利用患者對夢中意境的想象,揭示出隱夢的意義。通過稽查作用和夢的偽裝,隱藏的願望才能進入意識組成顯夢。

這裏的稽查作用是指使隱夢所包含的無意識衝動進一步偽裝和轉化成顯夢的內容。這種轉化過程也就是做夢的過程。

強調象征作用。對象征的熟悉可以讓人很快地解夢。

弗洛伊德指出,象征作用有時可以使我們省略詢問夢者這一環節而對夢直接進行解釋。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我們要熟悉夢的象征和夢者的相關情況和做夢前的情況,這樣我們才能直接解夢。象征並不排斥想象,我們既要利用夢者的聯想,又要利用解夢者的有關象征知識來彌補聯想的不足。

一個夢可以做出很多方麵的解釋。比如同一個夢境,在不同的人腦出現,或者是在同一個人處於不同狀態時出現,都有不同的解釋。

夢是自我和本我的交戰。自我是人的本能體現,而人的本能往往要受到道德的約束,也就是經常被超我所禁止。所以我們可以在夢中看到衝突的欲望。

夢是願望的表達和滿足嗎

弗洛伊德把夢的實質理解為:夢是一種願望達成,它可以算是一種清醒狀態精神活動的延續,是由高度錯綜複雜的智慧活動所產生的。他引用大量的夢的例證證明夢的意義在於願望的滿足。他指出,使願望在夢中得到滿足可用以維持精神的平衡,同時也是為了保護睡眠不受幹擾。

弗洛伊德多次進行自我實驗,他故意吃很鹹的食物,控製飲水,在口渴的狀態下入睡。晚上夢見喝水,痛飲甘泉。他從夢中醒來確實想喝水。夢中的喝水可以緩解他的渴,他就不用醒來,睡眠得以保證。弗洛伊德認為這是一種“方便的夢”。

弗洛伊德年輕時,經常晚上工作到深夜,早上貪睡而懶於起床。早上到來時,夢見自己起床梳洗,心理上有了交代,繼續睡下去就覺得心安理得。他還發現與他一樣貪睡的醫院同事裴皮的夢。有一天早上,裴皮睡得正香,房東太太喊道:“裴皮先生,快起床,您該上班了。”於是他夢見自己睡在醫院的某個病房裏,床頭牌號還寫著自己的名字,裴皮在夢中想,既然自己已經到了醫院還住進了病房,就一翻身又繼續睡覺。

有位朋友的妻子夢見來月經,請教弗洛伊德是什麼意思。弗洛伊德推測說她懷孕了,而她的願望是不要懷孕,所以在夢中月經如期而至。

另一位夫人夢見上衣沾滿了乳汁,弗洛伊德解釋她已有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並非是第一胎,年輕的媽媽希望即將誕生的孩子比上一個孩子有更多的奶水吃。

一位年輕女人因終年在隔離病房裏,照顧患傳染病的小孩,許久沒有參加社交活動。她告訴弗洛伊德,她夢見一大群人歡娛。弗洛伊德解釋說,她希望孩子的病早日康複,滿足她參加社交活動的願望。

弗洛伊德認為,不論是簡單的還是複雜的夢,本質上都是願望的達成。兒童的心理較之成人的單純,所做的夢也就單純。他說,就像我們研究低等動物的構造發育,以了解高等動物的構造一樣,我們應該可以多多探討兒童心理學,以了解成人心理。小孩的夢,是簡單明顯的願望達成,雖然它比起成人的夢顯得枯燥,但卻提供了夢的本質是願望的達成。雖然它比成人的夢簡單,但卻證明了人的夢的本質。因為兒童的夢簡樸、明白、易懂,它未曾化裝或很少化裝,有攝入心魄的自然美。分析兒童的夢不需要任何技術。

1896年夏天,弗洛伊德和妻子、8歲的小女兒、5歲3個月的兒子,以及鄰居家12歲的小男孩一起去旅行。他的小女兒對鄰居家的男孩有好感,兩人玩得十分開心。第二天早餐時小女兒說:“昨晚我夢見艾米爾成了我們家的人,和我們一樣叫爸爸、媽媽,和我們同睡一個房間。媽媽進來,在每個人的枕頭下塞了一塊巧克力。”小女兒想讓鄰居家孩子成為永久的好朋友的願望在夢中得到滿足。

兒童的夢是願望的滿足,成人的夢也是如此,這點在文藝作品和日常生活中論據很多。施溫德作的名畫《囚犯的夢》,可被看做是夢的滿足的典型代表。囚犯想從窗口逃走,因為陽光從窗口射入牢房,將他從夢中喚醒。重疊而立在窗前的妖神,無疑代表囚犯攀緣上窗所應繼續站立的位置。站在頂端而靠近窗口的妖神的麵貌,恰好和夢者麵貌相似。

在解夢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夢不僅能用來滿足願望,還可以用來作啟發自己思路,認識環境等多種用途。

夢與精神病類似嗎

不同流派的心理學家對夢有著不同的解釋。早期的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夢沒有意義,而到了今天,這種觀點已不複存在。第一個提出對夢的全麵解釋的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這是一位心理學界的偉人,他曾和馬克思、愛因斯坦一起,被譽為對20世紀思想影響最大的三個猶太人。繼弗洛伊德之後提出的新的對夢的解釋,無不或多或少受到他的影響。雖然新的解釋往往反對和批評弗洛伊德,但是它們的產生也同樣是由於弗洛伊德夢理論的激發。這使得當今任何一本談夢的書,都不能不談及弗洛伊德對夢的解釋。

作為一名醫生,弗洛伊德經常要治一些精神病人或其他“腦子有毛病”的人。別人往往對這些人的話不屑一顧,但是他卻總覺得這些人的話也值得分析。比如這些人是一輛撞壞了的汽車吧,我們不正好可以看看汽車內部的結構嗎?如在車子完好時,我們還看不到它的內部呢!在這個分析心理有毛病的人的過程中,他發現夢和精神病有些類似,於是他又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夢。

有一天,他終於發現了夢的秘密。他高興極了,高興得發出狂言,說:“在這個酒館裏應該豎一塊石碑,上邊寫上‘某年某月某日,弗洛伊德博士發現了夢的秘密’。”

這話看起來夠狂傲的吧,可是現在心理學家們不覺得他狂傲,反而說他偉大。因為,他的確發現了夢的秘密。

弗洛伊德指出,夢的材料來自三方麵:一是身體狀態,二是日間印象,三是兒童期的經曆。夢的材料來源於身體所受刺激,這是幾乎每個人都承認的事實。例如一個人如果餓了,在夢裏就會夢見吃飯;如果一個人腳冷了,就可能會夢見在雪地裏行走;如果一個人咽喉腫痛,就可能夢見被人卡住脖子,如此等等。弗洛伊德雖然也同意身體所受刺激會影響夢的具體內容,但是他卻認為這些身體所受的刺激隻是被夢作為素材使用而已,對夢的意義影響不大。

白天經曆的事會進入晚上的夢,這也是很多人都注意到的事實。假如臨睡前看了一場戰爭的影片,有些人在晚上就可能會做戰爭的夢。再如弗洛伊德自己的例子:夢中“我寫了一本有關某種植物的學術專論”,其來源是“當天早上我在書商那兒看到一本有關櫻草屬植物的學術專論”。弗洛伊德指出:兩三天前發生的事,如果在做夢前一天曾想到,也同樣會在這天晚上的夢裏出現。但是,他認為夢絕不僅僅是白天生活中瑣事的重現。夢中,我們借助白天的一些小事,目的在於用這些小事影射另外的更重要的心事。

弗洛伊德提出,那些清醒時早已忘記了的童年往事也會在夢中重現。例如,“有一個人決定要回他那已離開多年的家鄉。出發當晚,他夢見他身處一個完全陌生的地點,正與一個陌生人交談著。等到他一回到家鄉,才發現夢中那些奇奇怪怪的景色,就正是他老家附近的景色,那個夢中的陌生人也是實有其人的。”再如,“一個30多歲的醫生,從小到現在常夢到一隻黃色的獅子,後來有一天他終於發現了‘實物’——一個已被他遺忘的瓷器做的黃獅子,他母親告訴他,這是他兒時最喜歡的玩具。”

弗洛伊德關於夢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夢的唯一目的是滿足願望。例如,口渴時做夢喝水。夢可以滿足人的願望,這一點相信任何人都不會有異議。我們日常生活中,也總是把美好而又難以實現的願望稱為“美夢”、“夢想”。但是說夢的唯一目的是滿足願望,則並不是誰都能同意。一個人做噩夢被人追殺,難道是他內心有被殺的願望嗎?弗洛伊德認為是的,所有的夢都是為滿足願望。

他舉例說,某女士夢見她最喜愛的外甥死了,躺在棺材裏,兩手交叉平放,周圍插滿蠟燭。情景恰恰和幾年前她的另一個外甥死時一樣。

表麵上看,這不會是滿足她願望的夢,因為她不會盼著外甥死。但是,弗洛伊德發現,這個夢隻不過是一個“偽裝後”的滿足願望的夢。這位女士愛著一個男人,但由於家庭反對而未能終成眷屬。她很久沒有見過他了,隻是在上次她的一個外甥死時,那個男人來吊喪,她才得以見他一麵。這位女士的夢,實際上意思是:“如果這個外甥也死了,我可以再見到我愛的那個人。”

弗洛伊德由“夢是願望的達成”出發,推斷有些夢是“偽裝後”的願望達成,那麼,夢中為何要偽裝呢?說到這裏,就要講一下他提出的另一個重要理論了。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靈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分別叫“本我”、“自我”和“超我”。每個人的心都是這三個“人”組成的小團體。

“本我”代表人的本能,它是我們心裏隱藏著的這麼一個人極端任性,像一個小孩子一樣不懂事。他貪吃好色,誰惹了他他就想報複;一點沒涵養。隻想怎麼高興怎麼來,不管別人怎麼想。要是依著他,他會無法無天地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弗洛伊德說,不管你自己是否承認,每個人都有這個本我,有這麼一麵。讓我們不自欺地想一想,你自己也一定有這麼一個本我:想為所欲為不受約束,貪圖享受,喜歡金錢美女。

當然,本我的欲望也不一定都是壞的,有時他隻是喜歡玩玩遊戲,曬曬太陽。但是不容否認,本我欲望中有不少不道德的想法。

如果人隻有本我,人們會不考慮未來,隻想及時行樂,不講法律不講道德,完全放縱自己,這個世界將會一片混亂。

好在我們的心靈中,還有一個部分叫“自我”,自我是聰明的,知道一個人不能任意胡為。所以當見到一個美女時,本我雖然恨不得立即占有她,但是自我卻不許本我這樣做。自我可能會說:“慢慢來,讓我先送給她一支玫瑰,先贏得她的好感。”

弗洛伊德說,本我隻求快樂,而自我講現實原則,他要看一個願望是不是現實,要考慮滿足自己願望的方法。

自我雖然也想一夜暴富,卻不一定想搶銀行,因為他考慮到這樣做後果堪憂——也許會被槍斃。

而且我們還有良心,良心也好像心靈裏的另一個人一樣,不過這是一個嚴厲的人。弗洛伊德稱為“超我”。超我像個警察,他像盯賊一樣盯著本我,不許他幹壞事。

本我的欲望發泄不了,就隻好靠幻想安慰自己。從而編一些美夢。在心靈的世界裏,本我總是偷偷摸摸地出版一些誨淫誨盜的書,超我不禁怒火衝天,決定采取書籍檢查製度,不允許壞書“出版”。

本我為了躲過“書籍檢查”,隻好故意把話說得含糊,晦澀,拐彎抹角,再用上些雙關語等等,於是“書”終於騙過了檢查,得以出版,也就是說,進入了我們的意識。

夢就是這樣形成的。在睡著了以後,本我就開始了幻想,但是超我這個檢察官卻總在“檢查書報”,於是本我隻好做偽裝。經過偽裝後的夢是夢的顯意,而它所要表達的意義是潛藏著夢的隱意。

弗洛伊德總結說:為了偽裝,夢采用了一些特殊的構造形式,或者說,一些特殊的騙術。弗洛伊德歸納為以下幾類:凝縮、移置,視覺化,象征和再度校正。

凝縮,是把有聯係的幾個事物轉化為一個單一的形象或單一的內容。

移置,指夢把重要的內容放在夢裏不引人注意的情節上。這有些像一個害羞的借錢者,他先和有錢人東拉西扯他說好多話,然後好像順口提起一樣,捎帶說起借錢的事。

視覺化,指把心理內容轉變為視覺形象。夢好像一個黑社會的成員,他不能把黑社會聯絡的信息寫在留言簿上。如果他寫上:“明天到翠華樓去,我們要和某幫打架。”那麼,警察就會也趕到翠華樓。於是,為了躲避警察,黑社會成員在牆上畫了一個咧著嘴拿著個木棍的小孩,頭上有一朵花,同伴看到後就明白了。而外人卻以為那隻不過是小孩亂畫的。

象征,指用一個事物代表另一個事物。

當超我不小心讓一些不允許出現的內容出現在夢裏,本我就會通過一些話去努力減少這些內容的影響。例如:在夢裏加上一句話“這不過是個夢”。再比如,改造夢的回憶,讓夢者對夢的一些“敏感性”的內容盡快遺忘掉。

弗洛伊德運氣不好,年紀好大了還沒被提為副教授。有一次他總算被兩位教授提名為副教授候選人。這天,一位朋友R來訪後,他做了個夢:“我的朋友是我的叔叔——我對他很有感情。我看見他的臉就在眼前,略有變形。它似乎拉長了,周圍長滿黃色胡須,看上去很是獨特。”

弗洛伊德說“R是我的叔叔”,這能意味著什麼?他的叔叔是什麼樣的人呢?弗洛伊德告訴我們,“30多年前,他為了賺錢卷入違法交易,並為此受到了法律製裁。”“我父親說他不是壞人,是被人利用的傻瓜。”因此,夢的第一個意思是,R是傻瓜。

在實際生活中,R早就被提名為教授候選人了,但是卻遲遲得不到正式任命。弗洛伊德現在也被提名,正在擔心自己會遭到R的命運。他在夢裏把R說成傻瓜,用意是安慰自己:“他是傻瓜,所以當不上教授。我又不是傻瓜,我怎麼會當不上教授呢?”

為什麼在夢裏他對R很有感情呢?弗洛伊德解釋,這不過是一種偽裝罷了。把人家說成傻瓜,良心上過不去,於是就裝出對R有感情來掩飾。

“叔叔是罪犯”又讓他想到,另一個同事N也是遲遲評不上教授,而N涉嫌有男女關係問題。所以這個夢還有個意思是:“N是罪犯,我又不是罪犯,我怎麼會當不上教授呢?”

弗洛伊德又解釋道:“夢裏我把兩位同事一個當做傻瓜,一個當成罪犯,仿佛我像部長一樣發號施令。”夢為什麼這樣做呢?“部長拒絕任命我為教授,因而在夢中我便占了他的位置,這就是我對他的報複。”

童年經曆是夢的重要來源嗎

弗洛伊德在《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一書中對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專有名詞遺忘、外國字遺忘、一般名詞與字序的遺忘、童年回憶與遮蔽性記憶、語誤、讀誤和筆誤、“印象”及“決心”的遺忘、“誤引行為”、“症狀性行為”及“偶發行為”、“雙重錯失行為”和其他各種錯誤行為等現象進行分析,探討產生這些現象的心理根源,從中發掘潛意識的存在。弗洛伊德不僅引用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材料,也引用了自己的實際經驗,然後經由自我分析的方法,進行透徹的研究。

弗洛伊德說過:“遺忘的機製,尤其是想不起名字,或名字的暫時遺忘,都是當時出現的潛意識的一股怪思潮,阻撓了名字的有意再現。在被阻撓的名字和阻撓該名字的症結之間,存在著一種自始就有的關聯,或者是一種經由表麵關係而形成的(也許是經過人為的方法)關聯。避免喚醒記憶中的痛苦,是這類阻撓的動機之一。”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中,童年生活經曆的遺忘問題始終都占據很重要的地位。在歇斯底裏病的研究和夢的解析中,歇斯底裏病患者的病源多數是早已潛伏在童年生活的“痛苦”經曆中。而在夢中出現的許許多奇形怪狀的幻影也不過是童年生活經曆中那些被壓抑的因素的重視。

曾經有人說過,如果能詳盡地重現童年生活的內容,我們就可以對任何一個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動規律了如指掌。但是,可惜的是,童年生活的絕大部分內容都已從記憶的王國裏消失了。隻要我們仔細地回憶自己的童年,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絕大部分已經銷聲匿跡,而忘記的那部分又恰恰是對自己的一生具有重要意義的內容。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童年生活中的絕大部分內容都被壓縮到潛意識中去,而那些能勾起痛苦回憶的部分就是被壓抑得最厲害的部分。然而,這些被壓抑的部分又最活躍、最不安分。所以,它們雖被壓抑在心理的底層,但要千方百計表現自己。意識對它們的自我表現企圖給予了嚴密的監督,以致使它們不得不以變態心理或夢幻的形式表現出來。

當弗洛伊德研究日常心理時,他又發現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童年痛苦經曆,有時也可以片斷地、不成規律地、改裝地表現在日常記憶中。這是一種偶發現象,是在意識不備或注意力轉移的時候偶然表現出來的。這一現象再次證明被壓抑在潛意識深處的童年痛苦回憶一刻也沒有停止活動。它們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無法在正常心理活動中顯現出來,但在偶然情形下,一旦有與之相關的心理因素出現在意識層麵上(哪怕是隻有一點點的連帶關係),又存在著其他有利於它們顯現的條件(如意識注意力的暫時分散等),它們就可以顯現出來。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其顯現的程度也是極其有限的(隻能是片斷的、破碎不堪的或甚至是被歪曲、被改裝了的)。意識絕不容許這些痛苦的童年經曆“肆無忌憚”地表現出來,因此,縱有偶然機會它們也隻能零碎地表現出來。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一書中有這樣一個童年的遮蔽性記憶的例子,說明這一記憶所隱含的內在意義。

有位24歲的青年,夢到了一幕5歲時的情景:在花園的涼亭裏,他坐在姑姑身旁的一個矮凳上。她正教他認字母,他覺得自己很難分清字母“m”和“n”。所以他要求姑姑告訴他如何區別二者。姑姑說,“m”這個字母整整比“n”多了一筆。這段完整的記憶意味著什麼呢?是不是表明這個青年從小就好學,而且即使到長大後也仍然有很強烈的求知欲,以致念念不忘早期學習的那段印象?可是為什麼他隻偏偏記住了這一段?為什麼記得如此完整而清晰?就連這位青年自己也無法回答這些問題。

弗洛伊德認為,這段記憶遮蔽了童年時期另一個重要的心理,即兒童想要了解男人與女人的區別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幾乎為大多數兒童所共有。顯然,這位青年在童年時也有這種好奇心。弗洛伊德說:“就像他想分清m和n這兩個字母一樣,後來他也想知道男孩和女孩究竟有何不同,真希望姑姑在這方麵也能教教他。

正如弗洛伊德的發現,潛意識在生活中總會時不時地冒出頭來,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如同在夢中一樣經常發生潛意識的幹擾性活動,這也就有力地證明了潛意識的原始心理活動是做夢心理和精神病發作的基礎,也是常態心理的基礎。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說

在夢的研究中,另一位大師級的人物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卡爾·古斯塔夫·榮格(1875~1961年),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在世界心理學界享有很高的評價,是現代心理學的鼻祖之一。榮格在分析心理學的思想體係中,曾對夢的形成機理作出了專門論述。

榮格認為,夢有象征意義,但夢的象征作用主要體現的是集體無意識,隻有將夢具體化後才能真正理解它們的含義。

他認為,夢給了人們一個在生活中尋找平衡的途徑。因此,榮格認為夢的功能主要是一種補償性的。他指出夢總是強調另一方麵以維持心理平衡,夢的一般功能是希冀恢複心理的平衡,它通過製造夢的內容來重建整個精神的平衡。比如,一個人勞動了很長時間,整個大腦裏充斥著勞動,他就會在睡眠中夢到進行某種娛樂或休閑活動,以消除疲勞。因此,榮格認為,夢是試圖告訴夢者他必須盡快處理可以改進生活質量的事情,夢裏所出現的情境大多是在現實中所無法經曆的。但是,到底怎麼樣才能明白夢傳達的信息呢?

榮格認為,在夢的解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盡可能多了解夢者,但是,但是“現實中的夢者”隻提供了一部分的解夢信息。為了得到夢者的無意識信息,榮格也像弗洛伊德一樣運用自由聯想進行解夢。他的自由聯想比弗洛伊德所規定的更加嚴格與嚴謹,榮格希望聯想直接與夢的意象相連,這樣,所收集到的夢的不同部分的聯想就可以加以比較,並與夢者夢裏的情境相對照,從而得出夢者夢境的內容。

有些夢本來就無法解釋,在這種情況下唯一可做的隻能是瞎猜了。榮格對此的解釋是,對一些特殊的夢的堵截,還沒有找到一個切實可靠的方法或令人滿意的理論。

榮格對夢的精神分析還有一個特點,他不僅重視對夢進行個別分析,還非常重視對夢的係列分析。他認為,跟夢的個別分析相比,對夢的係列分析更重要因為夢者在一段時期內的做夢的係列,可以提供一個連貫的人格畫麵,它們可以通過揭示某些反複出現的主題,顯露出夢者心靈的主要傾向。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一個病人來找榮格。他40多歲,出身寒微,靠奮鬥當了一所學校的校長。近來他患了一種病,眩暈、心悸、惡心、衰弱無力,類似瑞士的高山病。

他說他做過三個夢。第一個夢是:

他夢見自己身在瑞士的小村莊裏。身穿黑色長袍,顯得莊重嚴肅;他腋下夾著幾本厚書。有幾個孩子是他的同學。

孩子們說:“這家夥不常在這兒露麵。”

按榮格的解解夢說得是:不要忘了你已從小村莊走到了校長位子。有如一個登山者,你一天爬到了海拔6000英尺,已經累壞了,不要想再“往上爬”了。榮格說:你產生高山病症狀也正是這個原因。

校長的第二個夢是:

他急於出席重要會議,但衣服找不到了。好不容易找到衣服,帽子又找不到了。找到東西出門又忘了公文包,等他取了公文包跑到火車站,火車剛剛開出。他的注意力被引向鐵軌,鐵軌是這樣的。

他處在A處,心想“司機如果聰明,機頭到D處時不要加速,要不然他身後處於拐彎處的車廂就要出軌。”機頭剛到D,司機就全速行駛。果真火車出軌了,於是他大叫一聲醒來。

榮格說他夢中的阻礙是自己的內心。內心提醒他不要急著上火車。火車司機就是他的理智,司機看到前邊的路是筆直的,就急於加速。正如他急於追求更大的成就。但是司機卻忘了火車尾巴,正如他忘了他的心靈的另一部分——無意識。

他的第三個夢裏夢到了一個怪物,半像螃蟹半像蜥蜴。

他用竹竿輕敲怪物的頭,把它打死了。

榮格說這個夢反映了夢者的“英雄主題”,他與怪物的搏鬥,是英雄與龍搏鬥這種神話的變形。這個怪物又是腦脊髓係統和交感神經係統的象征。夢的意思是再次提醒他,如果再這樣下去,你的身體要和你作對了。

三個夢都是要警告他,不要繼續拚命工作。

其實,榮格的解夢學說也有許多不足。

首先,他把夢看成是由某個主體傳遞出來的信息,具有創造性,但他卻無法解釋這個創造主體是什麼。

其次,他認為夢並無顯、隱意之分,隻是樸實地宣告它們是什麼以及它們的意思是什麼,但對夢為何使用象征手法卻避而不談。

再次, 榮格認為:“夢是持續不斷的,甚至清醒的時候也在做夢,隻不過是在清醒的時候,意識的呼聲如此之大,夢的低語便被湮沒無聞罷了。”

用夢境闡釋集體潛意識

弗洛伊德大膽研究了人類未開墾的心理學領域——潛意識,從而把潛意識理論推向頂峰。其後,弗氏弟子從潛意識出發把精神分析運動發揚光大,榮格可以說是潛意識理論的集大成者。

榮格是弗洛伊德的得意門生,但後期他與弗洛伊德的觀點發生分歧,從此在探索潛意識的道路上分道揚鑣。他擴大了弗洛伊德的潛意識概念,把集體的或種族的為所有人承繼下來的並為所有人所共有的潛意識包括在內,從而提出“集體潛意識”的概念。集體潛意識位於心靈深處,這是榮格提出的一個引起最多爭議而又最晦澀難懂的概念。

榮格舉了自己的一個夢為例:我在一幢陌生的兩層樓房裏,這是“我”的房屋,我發現自己是在樓上,這間精致的客廳是用洛可可風格的老式家具布置的,牆上掛著優美的古畫。我驚訝,這怎麼會是我的房子呢?心想倒也不壞,但不知樓下是什麼樣子。沿樓梯下到底層,樓下的一切更古老,大約是15世紀或16世紀的房屋,家具陳設是中世紀的、紅磚地麵,到處光線昏暗。我從一間房走到另一間房,心想要把整幢房子都察看一遍。我遇到一扇沉重的門,推開之後,發現通向地下室的石階。沿石階下去,便置身於一間華美的拱頂廳堂,看來年代十分久遠。由牆上的古磚我斷定是羅馬時代的舊物,於是興趣大增,更仔細地察看地麵。地麵由石板鋪成,一塊石板上有環,拉起這塊石板,便看見一條狹窄的石階小路通向更深處。我又沿此石階而下,進到岩石間一個低矮的洞穴,地麵有很厚的灰。中間有散落的骨頭和碎陶,像是原始文化的遺跡。我找到了兩個人類顱骨,已裂成兩半。至此我便醒了過來。

對於這個奇特的夢,榮格本人認為:這幢房子就是他精神活動的象征。樓上的客廳象征意識部分。雖然式樣古舊一點,卻有可以居住的氣氛。樓下是潛意識的第一層。越往下越異樣、越昏暗。在洞穴裏他找到了原始文化的遺跡,就是他自己身體裏原始人性所在,人的原始精神活動接近於獸性。在這史前時代的洞穴裏,原始人居住之前便由獸類占有的。

他突出心理結構的整體性,認為人格結構由3個層次組成:意識(自我)、個人潛意識(情結)和集體潛意識(原型)。個人潛意識是人格結構的第二層,作用比意識大,包括一切被遺忘的記憶、知覺和被壓抑的經驗,以及夢和幻想等。榮格認為個人潛意識的內容是情結,情結往往具有情緒色彩,來源於童年時期的心理創傷。他對於情結的觀點與弗洛伊德不同的是,他將情結分為三種:一是整體人格結構中一個獨立存在的較小的人格結構,是一些相互聯係的潛意識內容的群集;二是可以影響意識活動,並對人的行為和思想產生很大影響的情結;三是可以把個體潛意識及其被壓抑的內容與集體潛意識及其原型聯結起來的情結。

集體潛意識是人格結構最底層的潛意識,它是人類在漫長的曆史演變過程中積累下來的沉澱物,包括祖先在內的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和經驗庫存在人腦中的遺傳痕跡,如人對黑暗的恐懼等。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榮格的夢論與弗洛伊德的夢論的基本分歧是,弗洛伊德認為夢是被壓抑的欲望的滿足,榮格則認為夢是潛意識智慧的表現。在榮格看來,潛意識中充滿了智慧,正如在弗洛伊德看來,潛意識中充滿了欲望。榮格還斷言潛意識中的智慧比意識更具有洞察力。在睡眠中,由於解除了壓抑,潛意識中的智慧得以表現。榮格舉出許多例證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幾個月,榮格在一次旅途中,突然被一種壓倒一切的幻覺鎮住了:他看見一場大洪水把北海和阿爾卑斯山之間的北部和地勢低窪的所有土地都淹沒了。榮格寫道:“我意識到,一場可怕的大災難正在發展之中。我看見了滔天的黃色巨浪,漂浮在水麵上的文明的殘片及成千上萬具被淹死的屍體。整個汪洋大海然後變成了一個血海。這一幻覺持續了大約有一小時。我感到迷惑不解和心裏作嘔,同時又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感到慚愧。”榮格在隨後的幾個月內,曾多次夢見類似的恐怖場麵,如冰雪覆蓋大地,凍死了所有的綠色植物。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榮格才真正理解了自己的夢:原來那些夢是對大災難的預言。

榮格進而修正了弗洛伊德過於強調早期經驗的傾向,他把夢分為“回顧”和“展望的”,認為夢既代表過去的欲望,但也傾向未來,具有指出做夢者的目標的功能。這種向前展望的功能,是在潛意識中對未來成就的預測和期待,是某種預演、某種藍圖或事先匆匆擬就的計劃。它的象征性內容有時會勾畫出某種衝突的解決。

榮格夢論對弗洛伊德夢論的另一個方麵的修正,是關於夢與潛意識的問題。弗洛伊德是從個人經驗去尋找夢的意義;榮格不僅從個人經驗,而且從種族經驗去尋找夢的意義,認為後者是更為深層的。榮格提出集體潛意識概念,認為同一種族的個體,有些共同的、不為個體自覺的經驗,但這些經驗會在夢中表現出來。集體潛意識主要由一些原型構成,如人類有生而怕黑怕蛇的傾向,這種傾向就可以視為原型,這是人類自古以來在黑暗中受到驚嚇或遭到毒蛇咬傷的痛苦經驗,世代相傳的結果。榮格所謂的原型中還有阿妮瑪和阿妮姆斯等等。阿妮瑪指男人身上的女性特征,阿妮姆斯指女人身上的男性特征。就是說每個人的人格中包含著一些異性特征,人格中的同性與異性特征有衝突、有和諧,從而構成人的活動的動力之一,也成為夢的動因之一。

榮格進而把夢看成是一種宗教現象,認為夢中的聲音不是我們自己的,而是由超越我們的更高來源所發出的聲音。夢是比我們自己更偉大的智慧的啟示。

集體潛意識的根源在哪裏

榮格解釋過數以萬計的夢,對夢有極為深刻的理解,但他的觀點與弗洛伊德的觀點不同,他不認為夢僅僅是為了滿足願望,也不認為夢進行了什麼偽裝。榮格認為“夢是無意識心靈自發的和沒有扭曲的產物……,夢給我們展示的是未加修飾的自然的真理”。在弗洛伊德看來,夢好像一個狡猾的流氓,拐彎抹角地說下流話。而在榮格看來,夢好像是一個詩人,他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講述關於心靈的真理。這種夢所用的類似於詩的語言就是象征。

象征不是為了偽裝,而是為了更清楚地表達。這正如我們在給別人描述一個新奇的東西時,為了說清楚,需要利用比喻來加以說明。

夢的基本目的不是經過偽裝滿足欲望,而是恢複心理平衡。榮格稱為夢的補償。他認為,如果一個人的個性發展不平衡,當他過分地發展自己的一個方麵,而壓抑自己的另外一些方麵時,夢就會提醒他注意到這被壓抑的一麵。例如,當一個人過分珍重自己的強悍、勇敢的氣質,而不承認自己也有溫情,甚至也有軟弱的一麵時,他也許就會夢見自己是個膽怯的小女孩。

他還認為,夢展示出做夢者自己內心的被忽視被壓抑的一麵,因此往往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榮格提到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女士,平時剛愎自用、固執偏激、喜歡爭論。她做了一個夢:“我參加社交聚會。女主人歡迎她說,‘真高興您來了,您的所有朋友都在這兒等您呐。’然後,女主人領我到門口,幫我開門。我走進去一看,是牛欄。”

由這個夢可以看出,做夢者內心的另一麵是謙虛的,它提醒這位女士,你平時的表現就像一隻強牛。

榮格還有一種觀點,他認為人類世世代代經曆的事件和情感,最終會在心靈上留下痕跡,這痕跡可以通過遺傳傳遞。例如,當一個人想到太陽,他就會想到偉大、善良、光彩照人,如同一個英俊的男子。想到月亮,就會想到溫柔、美好,如同一個少女。這是因為一代代的人都看到太陽和月亮,一代代人對太陽和月亮的情感通過遺傳傳到了每一個人心裏。一個現代人想到智者時,很容易在心裏浮現出一個白發長須的老者形象,而不太可能浮現出一個活潑的少女形象來,這就是因為在過去的世世代代,最聰明的人是那些飽經滄桑的老人。

榮格把這種遺傳的原始痕跡稱為原型。他說原型本身不是具體的形象,而隻是一種傾向,但是原型卻可以通過一種形象出現。在夢裏,有時會出現一些奇異的情節和形象,這些東西用做夢者自身生活的經曆解釋不了,那麼,這就是表現原形的形象。

有一個10歲的女孩做了一係列夢,夢中有極古怪不可思議的形象和主題。她把這些夢畫成了畫冊,畫冊上畫了這樣一些畫麵:

邪惡的蛇樣怪物出現,它有角,殺死並吃掉其他動物。但上帝從四麵來到(畫上是4個上帝),讓所有動物再生;

一群小動物恐嚇她,小動物變大,其中一個吞吃了她;

一個小耗子為蟲子、蛇、魚和人所穿透。耗子變人;

這描繪人類開始的4個階段;

透過顯微鏡看一滴水,她看到水中有許多樹。這描繪了世界(或者說生命)的誕生;

一個壞孩子拿著一塊土,他一點點扔向過路人,過路人便都變成壞人;

一醉婦落水,起來又成新人;

許多人在蟻堆上滾並被螞蟻攻擊,一害怕,這個小女孩掉到河裏;

月亮上有個沙漠。她往下沉沉入地獄;

有個閃光的球。她碰它它便冒蒸氣,裏邊出來一個人把她殺了;

她自己病危。突然肚子裏生出鳥來,把她蓋住了;

大批昆蟲遮住了太陽、月亮和星星,唯一一個沒有被遮蓋的星星落到她身上。

榮格認為,這些夢的思想帶有哲學概念。比如以上每個夢中都有死亡和複活的主題,這種主題也存在於許多宗教思想之中,而且是全球性的。總的來說,這一係列夢思考了一組哲學問題:死亡、複活、贖罪、人類誕生和價值相對性。反映了“人生如夢”的思想和生死的轉化。

那麼,一個10歲的女孩子怎麼可能懂得這些呢?又怎麼會想到這些呢?榮格認為,她能懂,是因為世世代代祖先的思考,已通過原型遺傳給了她。她要想這些,是因為她麵臨了這個問題,她可能就要死了。

這個做夢的女孩,當時雖然沒有病,卻在不久後因為被傳染而病故。

在榮格眼中,原型並不是一些固定的形式,而更像一些潛藏在我們心靈最深處——榮格稱之為集體潛意識。這些潛意識在夢中以種種不同的形象出現,當我們遇到難題時,他幫我們想主意,當我們麵臨危險時,他警示我們。由於他有幾百幾千代的生活經驗,他的智慧和直覺遠遠超過我們意識中的思想。

榮格認為集體潛意識是用夢來顯示自己,表達自己的。我們如果能理解夢,就如同認識了許多潛意識朋友,他們的智慧可以給我們極大的幫助。

榮格認為,不是所有的夢都有同等的價值的,有些夢隻涉及瑣事,不大重要,而另一些夢——原型介入了夢——則震撼人心,如此神秘和神聖,如此奇異陌生,不可思議,仿佛來自另一個世界,這些夢是更重要的。

夢不是願望的滿足,而是啟示,是對未來的預測或預示,所以,我們應重視夢的智慧。

弗羅姆的新精神分析學說

美國心理學家弗洛姆也認為夢所用的是象征語言。弗羅姆(1900年~1980年),精神病學家、新精神分析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弗羅姆在接受精神分析訓練之前,曾係統學習過社會學和心理學,他的夢心理學理論中表現出了強烈的社會哲學色彩。弗羅姆認為,夢都是有意義的,有些夢好像沒有意義,但仔細想想卻大有深意。

弗羅姆在批判地繼承弗洛伊德和榮格關於夢的學說基礎上,提出了關於夢的第三種理論。

弗羅姆認為,夢是人的天性的表現,是我們在睡眠狀態下各種心理活動的有意義的和重要的表現。它既表現“合理的”或“不合理的”,欲望,也表現理性與智慧。在夢中,愛與理性、欲望與道德、邪惡與善良都能得到表現。弗羅姆認為,這種觀點既吸收了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理論的合理的一麵,又不是二者的簡單綜合,它比前兩種理論包含更豐富的內容,也具有更廣闊的解釋性。

弗羅姆的夢論是以他的社會潛意識理論為基礎的。他一方麵繼承了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中的部分觀點,另一方麵,弗羅姆也同意榮格從廣泛的意義上理解潛意識的觀點,認為潛意識中的智慧可能比意識更具洞察力,從而將夢解釋為潛意識智慧的表現。但他不同意榮格用集體潛意識解夢,即將夢歸結為超越我們自身的祖先的啟示,將集體潛意識看成是種族經驗遺傳的結果。弗羅姆認為潛意識中的智慧恰恰是我們自己最真實的智慧而不是祖先的智慧,壓抑是由我們的現實處境造成的,是由我們生活於其中的社會文化造成的,因而我們的潛意識(夢)的內容往往是我們對自己現實處境的洞察,對我們生活於其中的社會文化的實質的洞察。但在蘇醒狀態下,這些洞察被假象和謊言掩蓋了。

弗洛姆強調社會經濟因素對人的心理影響的決定作用。弗洛姆把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因素對人的心理作用放在重要而突出的地位,並認為社會對人的影響在於形成具有社會烙印的人格,把傳統精神分析學說對人的心理活動的研究擴展到社會對個人產生影響的大層麵。

正如盧文格所言:“弗洛姆主要關心社會性格,即在不同社會中占支配地位的性格結構。這種關心導致他強調社會和經濟對性格的決定因素,而不是其他決定因素。”

弗洛姆用精神分析的觀點去分析人的本性及人的需要,同時強調經濟、政治、文化、思想等社會因素的作用,認為在社會影響下實現個性化的過程也就是性格形成的過程。致力於把弗洛伊德和馬克思“綜合”起來,形成了人本主義精神分析。人本主義精神分析以人作為目的和一切社會活動的出發點,其價值判斷由具有主體性的人所發出,通過對人的病態心理的剖析,鞭撻社會對人的操縱和否定,呼喚人的尊嚴的回歸。

榮格的集體潛意識與弗洛姆的社會潛意識的區別在於,集體潛意識直接指普遍的精神,其中絕大部分是無法成為意識的。社會潛意識與壓抑的社會性格密切相關,指人的經驗的某個部分,是不被既定社會所認識的,社會潛意識即普遍精神在全社會中被壓抑的那部分。

正如弗洛伊德已經指出的,在夢中,非理性的衝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逃避意識的檢查,換一個角度說,就是可以逃避社會禁忌的作用,使蘇醒狀態下被壓抑的欲望得到替代的滿足。睡眠比蘇醒狀態更自由。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的夢有很大的差異,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夢的內容是在蘇醒狀態下受壓抑的那些欲望和觀念。從這裏,我們很容易看出弗羅姆對弗洛伊德的夢論的繼承和發展。

所以,夢突破了蘇醒狀態下的邏輯、語言和社會禁忌的作用,也就是突破了“過濾器”的作用,使潛意識的心理內容得以實現。這些潛意識的內容既不同於弗洛伊德的非理性的本能衝動,也不是榮格所說的先天的種族遺傳的神秘經驗,而是在一定的處境特別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條件下受壓抑的那些心理內容。弗羅姆的夢論是其整個心理學說的有機組成部分。

弗羅姆認為,人在清醒時,雖然是能動的,能確定目標、製訂方案付諸行動,但另一方麵,由於各種現實利益(包括階級利益)的考慮,由於意識形態和社會輿論的作用,我們常常不知不覺地生活於謊言或假象之中,生活於相互猜忌或憎恨之中。而我們的正確判斷和愛的情感,卻受到壓抑。所以,在蘇醒狀態下,我們雖然是清醒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又是糊塗的。

我們進入睡眠,就開始做夢,這時我們不能合乎邏輯地思考,不能去行動去實現目標。然而我們又是奇跡的創造者,去創造一些史無前例的故事。在睡眠狀態下,我們是自由的,不再受各種謊言的幹擾,不再受現實利益的驅使,因而有可能做出更正確的判斷。也就是說,我們在做夢時有可能比在蘇醒時表現得更為智慧。所以,做夢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清醒。睡著了,也就是醒來了。

夢與意識、潛意識

意識與潛意識的關係

潛意識具有無窮的力量,它隱藏在心靈深處,能夠創造魔術般的奇跡。愛默生說:“在你我出生之前,在所有的教堂或世界存在之前,潛意識這種神奇的力量就存在了。這是—個偉大永恒的真實力量,是生命運動的法則,隻要你牢牢抓住這個能改變一切的魔術般的力量,就能夠治愈你心靈的創傷,愈合你身體的傷痛,擺脫心中的恐懼,擺脫貧窮、失敗、痛苦和沮喪。你所要做的一切就是將自己的精神、情感與你所期待的美好願望結合為一體,富有創造力的潛意識會為你做出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