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枝一葉總關情(1 / 3)

我國曆代吟詠山水的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精彩部分之一。尤其唐宋山水詩,更是我國光輝燦爛的文化殿堂中的一顆閃閃奪目的明珠。在閱讀唐宋山水詩的過程中,我發現唐宋詩人在不同的時節抓住表現時令特色的自然景物及其特點盡情描寫,以抒發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手法。了解這一特點,無論對繼承我國文化遺產,還是對學習寫作古典詩詞(亦可包括現代詩詞),都是大有裨益的。

春日寫梅

春天是百花盛開,萬紫千紅,萬物複蘇的季節,在唐宋詩人筆下,梅花是春季天然的使者。一葉可以知秋,同樣,一花亦可知春。翻閱唐宋山水詩,詠梅詩觸目皆是。大凡因梅能逾越寒冬,經霜傲雪,不僅未低頭折腰以至凋謝,相反,春天一到,卻能俏然挺立,爭芳鬥豔,獨占花魁,及早放春。於是唐宋不少詩人便把它作為主要意象盡情揮寫,各盡其妙。

唐人張渭的一首《早梅》詩就這樣寫道:“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這是白梅,詩人“錯”把梅枝作雪枝,不僅寫出了梅花的早發,而且寫出了梅花玉一般的晶瑩,雪一般的皎潔。利用人的“錯覺”突出梅花的特征,可謂“錯”中見奇。一個“疑”字,更見蹊蹺。

梅的耐寒性格,是可以多角度表現的。說梅早發,是說春天還蘊藏著冬寒的餘威的時候,梅卻得到了回春的溫暖。齊巳(唐)也有一首《早梅》:“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還是“萬木凍欲折”時,深雪裏卻綻開了一枝梅花。它的出現,既報道了春臨的信息,又突出了梅花的耐寒性格,實有蘇——唐宋山水詩賞析東坡“春江水暖鴨先知”之意趣。

把梅花的幽暗清香寫得富有動性,是唐代詩人體現春天萌動的一種巧妙手段。“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擅板共金尊”(北宋林逋)。這裏,詩人展開的是一個巨大的畫卷,“橫斜”、“浮動”兩詞,用得恰到好處,不僅把梅枝由靜態變成動態,而且把梅香從無形化為有形,再襯以明麗的波光月色,顯示了梅花的清麗超逸,瀟灑絕塵。同時,“霜禽”一聯中,“先偷眼”、“合斷魂”,硬是把“禽”、“蝶”人格化了。通過“霜禽”、“偷眼”,“粉蝶”、“斷魂”,更加襯托出寒梅的清麗可愛和香味的幽暗飄逸。

春天總是以無限廣闊的氣勢來到人間的。詩人又怎樣借寫梅花來表現這一特點呢?試讀南宋張道洽的這首詠梅小詩便可略知一二:“到處皆詩境,隨時有物華。應酬都不暇,一嶺是梅花。”它以婉轉、含蓄的風格出現。從到處呈現出的詩境和物華起筆來點染環境,渲染氣氛。既然她吸引了眾多的遊客,使人目不暇接,那麼她的宏闊氣勢則自在讀者意料之中。

凡此首首,舉不勝舉,無怪乎陸遊借詠梅孤芳自賞之名而寓己不凡清高之實;毛澤東又反其意而作《詠梅》一首,賦於梅花“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隻把春來報。”的堅毅形象和崇高品格(雖是反其意,卻說梅仍是報春信使)。可見,梅不僅是春天裏特有的自然景物,她還是人們托物詠誌的可感形象。

當然,筆者並不是說隻有寫梅才能寫春,而是切取一個側麵而已。唐人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北宋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南宋葉紹翁“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些名句並未寫梅,同樣是傳頌千古的吟春絕唱。

夏日寫荷

盛夏的氣候是炎熱的,但隻要你漫步荷塘,會別有一番清涼爽快的感覺。而作為一個詩人的感覺則更加新奇、深邃。唐宋山水詩人正是抓住這一特點,寫出了不少吟荷詩篇。

南宋楊萬裏就有好幾首。“泉眼無聲惜細流,樹蔭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是詩人描寫初夏風光的小詩。

他以新穎的構思和細膩的手法,把小池及周圍景物描繪得生動傳神,讀來輕鬆自然。那剛剛鑽出水麵的初生的荷葉,那“尖尖角”上立著的“蜻蜓”,在詩人筆下顯得多麼富有生活情趣。詩人采用白描手法,隻淡淡幾筆,幽美的夏季荷塘景色,盎然的詩情畫意,便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麵前,給人一種恬靜的自然美的享受。楊萬裏的另一首詠荷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更是能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西湖,是全國著名的風景區。在西湖岸邊,有一座著名的佛寺——淨慈寺。詩人在此送別他的朋友林子方時,寫下的這首即景小詩,給人以直觀的感覺——滿湖碧綠的蓮葉和紅豔豔的荷花相映成趣。突出一點,烘托全貌,僅以此物“潤之以丹彩”,淋漓盡致地表現西湖的色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