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六年一月中旬,本人因曾發表的《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大有可為》一文,應邀參加了湖北省社科院在東南亞舉辦的“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學術研討會”並宣讀論文。會議共從全國公開發行的刊物上選出論文二十八篇(荊沙及各縣市共一篇),其作者均參加了會議。會議先後在廣州白雲賓館和泰國曼穀市榮華大酒店舉行。會上,與會者進行了學術交流(宣讀論文),並聘請國內外有關經濟學專家、學者進行了學術講座。其行程曆經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和香港、澳門。為不虛此行,我便將東南亞三國印象記錄下來。由於來去匆匆,走馬觀花,文中所言難免有道聽途說之嫌。
美哉,新加坡
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是我過去很耳熟的國家。它不僅在經濟方麵在亞洲有較高的地位,而且在環境方麵亦以“花園城市”享譽東南亞。此次目睹,真乃一飽眼福。
飛機還未著陸新加坡國際機場,機場周圍那些鬱鬱蔥蔥的草木花卉便通過飛機的舷窗搶先躍入眼簾。下機後,我們乘坐團體事先安排的專車觀光。一天時間,幾乎跑遍了整個新加坡。在六百多平方公裏的國土上,滿眼是綠茵茵的草坪(草皮是從馬來西亞進口的),滿眼是嬌滴滴的花卉和蔥蘢的樹木,令人不時憶起古人“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詩句;在路邊,在房前屋後,不少花木被培育成各種造型精美的“飛禽走獸”,栩栩如生,呼之欲動,好一派南國風光!盡管導遊介紹說我們參觀了“植物園”和“聖陶沙島”(亦稱公園),我也沒能分清是從哪裏進出這兩個公園的。隻有一點印象最為深刻,這就是在公園裏縱橫交錯的小流水溝,一律用水泥“落槽”,而且深淺曲直有度,像是進口豪華車身上的“流水線”,溝裏沒有汙泥濁水和雜物,讓人感覺到一種線條的美。似乎比我曾到過的我國舉世聞名的張家界森林公園和中科院西雙版納植物園更潔淨,更可觀,更有美的韻味。
在整個新加坡的地麵上,看不到殘枝敗葉,看不到紙屑果皮煙蒂痰液,看不到所謂“密如蛛網”的電線,看不到自行車和徒步穿行的人們,看不到大麵積的建築工地,看不到乞丐(若發現乞丐,警察便會將其帶到電視台和報社“曝光”,讓家人認領,政府給一定救濟。
若無人認領,則由政府“收養”。政府認為,他流於街頭,也是社會供養的)。看到的是鑲嵌於花卉草木之中的多種風格的建築物,以及建築物上那些非常講究的門牌、廣告,而且無論是華、美、印、馬等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字,書寫和布局都十分規範;看到的是魚貫而行且井然有序的車流,看到的是根根直立而頭頂彎曲一致的鋁合金套管電線杆和燈罩。
人們不禁要問:地麵上看不到行人,人到哪裏去了?整個新加坡城市共有四十二個地鐵車站通各個“社區”。社區是新加坡市以下的行政區劃,一個社區就是一個“生活圈”,人口約二十萬左右,有區長,區下設居委會、派出所。地鐵站一般有六至八個出口,出口直接機關、事業單位和商貿(包括菜場)等購物中心。人們上下班或購物,坐地鐵隻需三分鍾左右,而在地麵上騎自行車則需要要三十分鍾。
新加坡的管理是嚴格的,至今還保持有“鞭刑”。鞭長三尺二寸,一鞭打下去會皮開肉綻,打一鞭等一月左右傷愈後再打,最多打十二鞭。若公務員貪汙,關三年,打十二鞭,且三代人不能做官。全國共有一萬五千名警察。其中五千名到各單位值班,一萬名便衣巡邏。若發現違規者,除以重金處罰外,有的還要關禁閉和施以鞭刑;若隨地吐痰,則罰勞改三小時;若丟紙屑於水溝和地麵,分別罰款一千新幣和五百新幣,不分國籍君民人等。據導遊介紹,新加坡曾發生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十六歲的美國留學生在新加坡一處牆上(一說在一輛停放的小汽車上)畫了一條印跡,警察抓住後,罰關三月,打六鞭。該生家長得知後,請總統克林頓給李光耀說情,希望免予鞭刑。李感到為難:不打對不起國人,打了又損了克林頓的麵子,最後也隻減了兩鞭。所以盡管新加坡每年有六百八十萬之多的遊客觀光,但無處可見“某君到此一遊”字樣和任何痕跡。
新加坡的飲水是衛生的,自來水可作飲水,但本國的水不能作飲水。他們很聰明,從馬來西亞以三毛錢一方進口飲水消毒淨化後供本國使用外,又以五毛一方出口賣給馬來西亞。相通的是直徑約一米以上的三根塑管。
在新加坡也聽不到汽笛喇叭聲,這又從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噪音。政府規定,司機鳴一次笛扣一分,兩次扣三分,三次扣六分,扣完十二分司機便被取消駕車資格。貨車車頭上安裝有超車“紅燈”,若貨車超車,紅燈則閃亮並發出叫聲,警察便隨時抓獲並予以處罰。
新加坡原本屬於馬來半島,是英國人萊佛士發現的。一九五九年尚屬英國殖民地,後歸馬來西亞,一九六五年獨立(每年8月9日為國慶日),李光耀為開國元勳。現有四個民族:一是清朝時被當作侏儒賣去的中國人,二是馬來人,三是當年英國人買去當苦力的印度人,四是由萊佛士帶去的英國人。四種民族語言皆為官方語言,大眾傳播媒體亦采用四種語言。
新加坡的經濟發展速度是以每年百分之八點五至九點增長的。他們沒有農業、漁業、礦業。主要靠港口轉運(飛機、輪船)、旅遊、煉油、煉鋼、造船和貿易收入。從新加坡的發展可以加深理解鄧小平同誌關於“社會主義有市場,資本主義有計劃”的論說深刻而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意義。新加坡在政治上是高度集權,像社會主義,而且政令暢通,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在經濟上,又似乎像資本主義,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企業屬私人,一部分企業是由國家承建後承包給私人的。新加坡國民的經濟收入是豐厚的,月收入達二萬二千五百美金(月收入在5000新幣以下者,政府每月補貼2000新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們有自己的住房,一般為三室一廳。由政府承建後賣給個人(100平方米需新幣10萬元,1新幣=6元人民幣),政府規定一個人一生隻準買一棟房子,可分期付款。買房、買車都不能用現金,政府要查來源。國家已實行公積金製度:個人交百分之二十(全民失業率僅為百分之二),政府補貼百分之二十,均存入公積金銀行,到退休時付給個人,或結婚、購房時用。國家用公積金進行各種基本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