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看齊如山先生搜集的80年前北平流行的“戲文警句”,看一看那時人們心態也很有趣。這些警句有的是表達自己的情懷。如《打漁殺家》“家貧哪怕人笑咱”,這是蕭恩唱的,用以表現落魄英雄的無奈;《桑園會》中的“一日離家一日深,好似孤雁宿寒林”,這是離家日久的秋胡唱的;《挑袍》關老爺唱的“身在曹營心在漢”,表達自己對漢室的忠誠;《打櫻桃》書童說的“我想平兒,平兒不想我”是單戀的自嘲。更多的警句可以反映一般市民心態,如《朱砂痣》“銀子是好寶貝”;《四郎探母》“起誓當白玩兒”;《一匹布》中的“真是清如水,明如鏡,我的青天大老爺”;《珠簾寨》中的“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玉堂春》中的“羊入虎口,有去無回”等。不用分析讀者都可以看到當時小市民的處境和與此相關種種想法。
流行話語中更多的是關於世態的警句:如《群英會》中蔣幹的“這曹營的事真是難辦得很喏”:《捉放曹》中曹操的“先下手的為強,後下手的遭殃”;《烏盆計》中張別古說的“莫謂東風常向北,北風也有轉南時”;《連環套》中竇爾墩的“鳥槍換炮,越鬧越壯”,“如今晚交朋友,真真叫人寒心”;《蘇三起解》中崇公道的“王法就在我腰裏呢”(諷刺法律的隨意性)!《三堂會審》中綠袍所說的“大人說比得就比得”(諷刺官大一級壓死人):《大登殿》中國舅說的“金殿上不論親戚”;《甘露寺》中家人喬福轉述喬玄
的話:“要做個防而不備,備而不防”,等等。從這些流行語中可見當時北平市民所關注的問題。這是就是當時大眾文化所展現的社會學的意義。現在的大眾文化比那時更豐富、商業化程度更高,其中蘊藏社會信息也更加複雜。
“100年100句經典對白”的評選也自有其社會學的意義,不知美國電影學會是否注意到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