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一章 蔣介石失去大陸(1 / 3)

蔣介石現在考慮的還有另外兩件事:

發動一個新的外交攻勢,迫使美國重新全力支持國民黨統治中國;認真研究在國民黨統治區更廣泛地實行最後防禦的可能性。

10月1日,**宣告新的共和國成立,那天和他一起慶祝這個偉大勝利的人不僅有他的戰友,還有孫中山的夫人宋慶齡和一些內戰期間改變了其立場的國民黨將領——傅作義,程潛及“基督教徒將軍”馮玉祥的遺蠕,還有一些來自上海和新加坡的名人。

蔣介石帶著兒子蔣經國回到老家溪口,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

到溪口後,蔣介石給他兒子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讓他督促空軍司令部按時完成定海機場的修建,不得拖延,當時蔣介石並沒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接受命令的蔣經國和空軍官員們也不知道他心裏到底是怎麼想的。

不久,原因就清楚了:定海屬於浙江省,位於溪口和上海之間,蔣介石下令這樣做,事實上已表明他對保住中國最大港口城市上海已不抱什麼希望。在“引退”期間,他一直在詢問機場修建的進展情況。

4個月後,上海失守,國民黨守兵靠定海機場撤至台灣。

有一天,蔣介石對蔣經國說:“我們要在這兒呆3個月”,他沒有說錯。

李代總統很快就發現下屬部長們並不服從他的命令,軍隊、警察也是如此。

此外,他也缺少資金。蔣介石從他隱居的老家傳來旨令,命令中華民國銀行總裁俞鴻鉤把50萬盎斯的黃金運往台北,從憲法的角度來講,蔣介石當時根本無權下達這樣的命令。

但是,這道旨令卻被執行了,一則是因為這是蔣介石下的命令;再則他是在行使國民黨總裁的權力。他這樣做的主要目的,無疑是為了繼續與**對抗,因為蔣介石當時認為**證服大陸是不可避免的,1949年2月20日,黃金運走了。如果不把這些黃金運往台灣,仍放在老地方,那毫無疑問,李宗仁要以此為條件與**和談。

李宗仁聽說黃金運走了,大為惱火。他嚴禁中央銀行再往台灣運送任何財產;中央銀行在戰爭期間曾沒收了大量珍珠、鑽石、寶石等,存放在位於上海的地下保險庫裏。李宗仁派艦艇及時趕到那兒,使這批貨物沒有被運往台灣。

後來,**占領上海,得到了這些珍寶。對李宗仁來說,這樣做的直接結果就是中央銀行對於他要求的政府管理費用置之不理。由於沒有黃金作後盾,金圓券市值又開始急劇下跌。

在李宗仁發現他的政府手中沒有什麼錢的同時,他還發現他的個人權力是極其有限的,但是有一點是特別清楚的——他有權與**進行和談。

他采取的第一步措施就是和蘇聯大使勃希欽商討這個問題,蘇聯大使立即同意幫他的忙,條件是美、蘇兩國將來若有衝突,中國政府必須保持中立,而且中國政府必須采取措施消除美國在中國的影響。

於是,外交上毫無經驗的李宗仁天真地把他與蘇聯大使的會談紀要送給了美國大使司徒雷登博士,要求美國公開保證支持國民政府。

蔣介石在溪口聽到這步奇怪的棋,哭笑不得。

因此,當美國國務院拒絕答應消除美國自身在中國的影響時,蔣介石一點也不感到驚訝。

冬天快過去了,南京和上海出現了很多“和談中間人”,李宗仁一心和談,因此對這些人的見解洗耳恭聽。其中一人就是中央大學的吳玉浩教授,另一位是李明揚將軍,他曾與汪精衛的傀儡政權有過聯係,還有立法院的吳厚山。

然而,這些人除了從代總統那裏得到點錢外,他們作為“中間人”並沒起任何作用。

“和談中間人”當中還有兩位李宗仁的人——劉崇俊及黃奇漢。他們倆都聲稱是“第三派”成員,即介於國民黨和**之間的中間分子。然而,人們後來發現他們倆都是**的地下黨員。

1月22日,李宗仁指派由五個人組成的委員會代表國民政府與**談判。兩天後,他宣布解除戒嚴令,釋放政治犯,解散秘密警察。

27日,李宗仁致電**,同意以**的8點建議作為和談的基礎。

正是在這個時候,李代總統發現他的“代總統”是空的。

在和談這件事上他既沒有和行政院商議,也沒有告訴行政院院長孫科,孫科大為惱火,拒絕承認電報有效,宣稱他在立法院麵前是對代總統的措施一概不負責任。他還宣布要把政府搬到廣州。

2月5日,除代總統的辦公室外,所有政府部門都按時從南京搬走了。

和中華民國有外交關係的各國政府也被要求於當日把使館遷到廣州。司徒雷登拒絕了這個要求,其他大部分國家的使館也不同意遷走,使人們茫然不解的是,勃希欽是唯一的例外。

他發現自己一旦身居廣州,隻是與國民黨的一些殘餘人員打交道,其中包括當時的外交部長吳鐵城,同時,李宗仁與和談小組仍呆在南京。

在其他方麵,這個不在位的大總統也在削弱他的“代理”人的權力。

他往台灣運送了30萬嫡係部隊,還有26艘艦艇及空軍力量,大約90萬國民黨軍隊仍留在大陸,但是這些軍隊中隻有白崇禧將軍的12萬人聽從李宗仁調遣,因為這是老同事的緣故。

警察局和情報機構都從陳立夫那裏得到指令,而陳立夫是代表引退在幕後的蔣介石的。因此,代總統赦免政治犯、遣散秘密警察的命令成了一紙空文。

李宗仁想以釋放少帥張學良來獲得眾望,但卻找不到少帥。

張學良從1936年西安事變後一直被囚禁著,如今蔣介石把張學良運到了台灣,仍然囚禁著他。

蔣介石相信他能重掌大權(這和他的人生信條“‘引退’並不意味著永遠‘引退’”是一致的)。此時,他正享受“引退”

給他帶來的樂趣。

他過慣了依靠國家開支的享樂生活,所以在農業銀行他以私人名義借了100萬金圓券,按官價值10000美元,供他揮霍。

對蔣介石來說,這是件輕而易舉的事,因為陳立夫控製著農業銀行。除了蔣經國外,和蔣介石在一起的還有一名秘書和一名侍從。蔣介石的兒子在田地裏散步,重返兒時母親讓他去的祠堂廟院,這些勾起了蔣介石懷舊的思緒。起初,他就象戴高樂將軍的習慣一樣,拒絕接見任何來訪者,李代總統就是要求與蔣介石會晤而遭拒絕的人之一。然而,蔣介石精心安排的情報人員發來的信函和電報又使他對時局了如指掌。

張治中是李代總統任命的北平和談代表團團長,他給蔣介石發了封電報,說要到溪口謁見委員長,以求指教。

但是,蔣介石頗有經驗,對即將舉行的和談淡然處之。看完電報後對蔣經國說,“他來不來都無所謂”。

第二天,張治中來到了溪口,但是委員長一點兒也不提和談,而且當張治中一有提及此事的跡象,他就把話題岔開,一定要帶張治中去看當地的美景。那天晚上,蔣經國把父親為什麼對和談持懷疑態度及不感興趣的原因告訴了張治中。

但是,張治中卻說:無論如何他也要和談。帶著這種態度,張治中離開了溪口。

蔣介石聽說**在和談問題上給李宗仁增加了不少難度,他一點也不感到吃驚。

李代總統是從中國封建軍閥一步步地升到現在這個地位的,他幻想著和**作筆交易,或國民黨或李宗仁的部分軍隊統治長江以南地區。但他很快發現**對這筆交易毫無興趣,**的目標是解放全中國。

和談於4月1日在北平舉行。周恩來、**率領**代表團,張治中率領國民黨代表團。

周恩來在下麵做了大量工作,向國民黨宣講了在**原來提出的8項條件之外的“24條補充要求”。周恩來說:“這32條是不容商談的,如果國民黨想要和平,就得全部答應”。

國民黨代表團大為震驚。**不僅要求交出早先宣布的43名戰犯,而且又加了幾名,包括蔣介石及夫人、何應欽、宋子文、陳立夫、蔣經國等。

如果國民黨答應了新條件,就等於無條件投降。

現在,**要求在它領導下重新組建國家,移交管理權,為聯合政府作準備。此外,**的條件一開始就是要國民黨為內戰在道義上負責。國民黨代表團要求**作出讓步,但收效甚微。

4月4日,**宣布若是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要和蘇聯站在一邊,反對美國。這一決定使前來會晤他的人及整個世界為之一震。

15日,周恩來發出最後通碟:國民黨政府必須在4月20日之前接受**提出的和平草案;否則**軍隊將向長江開進。

國民黨代表團派一個成員到南京向李代總統說明形勢。人們所談論的形勢比從報紙上看到的要更加危急,不僅中央軍必須投降,而且投降的人要幫助**勸說其他人也放下武器。

此外,最後通碟寫得也特別清楚:**無論如何要橫渡長江。

李宗仁和他最親密的助手白崇禧就這個問題交換了意見,白崇禧覺得**的條件不可接受。

國民黨代表團團長張治中給李宗仁發來一封急電,建議他接受**提出的條件,但是李宗仁覺得沒有白崇禧的支持,他自己下不了這個決心。

此時,局勢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事實上,局勢比李代總統知道的要難控製得多。

會談一開始,他就意識到他不能依靠張治中,因為張的親共傾向越來越明顯。因此,他主要依靠代表團的其他成員,特別是過去屬於桂係的黃紹雄及國民黨國防部副部長劉斐。但是黃紹雄的情況和張治中差不了多少,在北平,他就曾打算在**提出建立的聯合政府中任職。至於劉斐,人們後來發現他在國防部已為**秘密工作了好幾年了。

最後,不僅整個代表團主張全部接受**和周恩來的條件,而且他們跟**一起在北平永遠呆了下來。

4月17日,李代總統致電蔣介石,請求他擔任總統、重新成為國家的領袖。蔣介石回電要與代總統李宗仁及何應欽將軍在杭州召開緊急會議,何應欽是李宗仁在危急時刻下令接替孫科的。其他一些國民黨著名人士也在場,包括王世傑、張群、白崇禧等。

在提到**的最後通碟時,蔣介石間李宗仁:“你覺得我們對此應持什麼態度呢?”李回答:“我準備派人去北平和談。”

據蔣經國回憶,蔣介石曾說:

“沒有必要這麼做,**同意和談隻是因為他們還沒有部署好部隊打過長江,他們條件一旦成熟就沒有和談的餘地了。此外,和平條件的第一條把責任全部歸結到我們國民黨頭上,黨60年的光輝業績一筆抹掉了。根本不能接受這些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