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化文王之政,在位皆節儉正直,故詩人美其衣服有常,而從容自得如此也。
——朱熹《詩集傳》
朝夕往來,出公門、入私門、出私門、入公門而已。
——王安石《詩義鉤沉》
詩人賢仕為大夫者,言其德能稱,有潔白之性,屈柔之行,進退有度數也。
——薛漢《韓詩薛君章句》
隨意變化,妙絕奇絕。
——陳繼揆《讀詩臆補》
詩人適見其服羔裘而退食,即其服飾步履之間以歎美之。而大夫之賢不益一字,自可於言外想見。此風人之妙致也。
——姚際恒《詩經通論》
《羔羊》,刺餼廩(膳食待遇)儉薄也。
——牟庭《詩切》
殷其雷
殷其雷,在南山之陽。何斯違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側。何斯違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違斯?莫或遑處。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注釋】
殷(yǐn):猶“殷殷”,狀雷聲也。
陽:山的南邊為陽。
斯:指示詞。何斯:斯,指此人。違斯:斯,指此地;違,遠,離去。
或:有。
遑(huáng):閑暇。
振振:勤奮的樣子,舊說訓為信厚。
處:居住。
【古人如是說】
殷其雷,不遑寧處,其室家能閔其勤勞,勸以義也。
——《毛詩序》
於是又美其德,且冀其早畢事而還歸也。
——朱熹《詩集傳》
按詩“歸哉歸哉”,是望其歸之辭,絕不見有“勸以義”之意。
——姚際恒《詩經通論》
今玩其詞意,但有思夫之情,絕不見所謂“勸義”者何在。
——崔述《讀風偶識》
一章呼朋引類,相率來歸,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方玉潤《詩經原始》
細繹經文三章,皆言在,而屢易其地,正以雷之無定在,興君子之不遑寧居。
——胡承珙《毛詩後箋》
【今人這樣讀】
既勸以大義,又望其生還,可謂得情理之正者也。
——陳子展《詩經直解》
我看見,在另一個空間,千年的時光被凍結,思念那樣重,重得光陰載不動。
——安意如《思無邪:追繹前生的記憶》
摽有梅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注釋】
摽(biào):一說落下,一說擲、拋。
有:語助詞。
實:梅的果實。
七:非實數,表示很多。
庶:眾多。
士:未結婚的男子。
迨(dài):及,趁。
吉:好日子。
今:現在。
傾筐:斜口淺筐,相當於簸箕。
塈(jì):一說取,一說給。
謂:一說開口說話;一說聚會;一說歸,嫁。
【古人如是說】
《摽有梅》,男女及時也。召南之國,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時也。 ——《毛詩序》
男女被文王之化,女子知以貞信自守,懼其嫁不及時,而有強暴之辱也。
——朱熹《詩集傳》
梅由盛而衰,猶男女之年齒也。梅、媒聲同,故詩人見梅而起興。 ——陳奐《詩毛氏傳疏》
《摽有梅》,急婿也。
——龔橙《詩本義》
【今人這樣讀】
一章言女盛年未嫁而始衰,已有急意;二章言女思嫁而有急詞;三章言女求男,急不暇擇矣。
——陳子展《詩經直解》
摽,即古拋字。《玉篇》曰“摽,擲也”。《木瓜篇》曰“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結好也”,當是女之求士者,相投之以木瓜,示願以身相許之意,士亦嘉納其情,因報之以瓊瑤以定情也。又雲:《摽有梅》篇亦女求士之詩,而摽與投字即同誼,梅與木瓜木桃木李又皆果屬,則摽梅亦女以梅摽男,而以梅相摽,亦正所以求之之法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