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鄘風 (1)(1 / 3)

經前人考定,邶、鄘、衛都是衛國的詩。《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公子季劄在魯國『觀樂』,評論時便將此三詩統稱為『衛風』。可見當時人是把『邶鄘衛』作為一個整體,以區別於其他國風的。

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母也天隻!不諒人隻!

泛彼柏舟,在彼河側。髧彼兩髦,實維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隻!不諒人隻!

【注釋】

泛:即泛泛,漂浮的樣子。

髧(dàn):頭發下垂狀。那時頭發上戴帽子,帽上掛兩塊耳塞,頭發也分成兩股。

兩髦(máo):男子未行冠禮前,頭發齊眉,分向兩邊狀。

儀:配偶,對象。

之:到。

矢:通“誓”,發誓。

靡:無。

隻:語助詞。

諒:體諒。

特:同“儀”,配偶。

慝(tè):通“忒”,變更,差錯,變動。也指邪惡,惡念,引申為變心。

【古人如是說】

衛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義,父母欲奪而嫁之,誓而弗許,故作是詩以絕之。

——《毛詩序》

此詩不可以事實之。當是貞婦有夫蚤死,其母欲嫁之,而誓死不願之作也。

——方玉潤《詩經原始》

【今人這樣讀】

痛極而呼天呼母之辭。

——聞一多《詩經通義》

這是邶、鄘、衛的詩篇裏兩篇《柏舟》的後篇,傳為共薑的自誓詩。即令這傳說不可靠,也疑屬於貞女寡婦之作。總之是婦女愛情專一,誓死不變之作。

——陳子展《國風選譯》

這首詩還接觸到一個更為普遍的社會問題:無論古今中外,在擇偶的問題上,母親和女兒的意見往往不能一致。母親相中的,女兒不屑一顧;女兒中意的,母親堅決不準帶回家來。這種事不但古代有,今天還有;不但中國有,外國也有。

——周嘯天(《先秦詩鑒賞辭典》)

牆有茨

牆有茨,不可掃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醜也。

牆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詳也。所可詳也,言之長也。

牆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讀也。所可讀也,言之辱也。

【注釋】

茨(cí):植物名,蒺藜,即爬牆草。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有刺。

中冓(gòu):內室,宮中齷齪之事。

道:說。

所:尚。

襄:除去。

詳:借作“揚”,傳揚。

束:捆走,打掃幹淨。

讀:誦也。

【古人如是說】

牆有茨,衛人刺其上也。公子頑通乎國母(宣薑),國人疾之而不可道也。

——《毛詩序》

舊說以為宣公卒,惠公幼,其庶兄頑烝於宣薑,故詩人作此詩以刺之。言其閨中之事皆醜惡而不可言。理或然也。

——朱熹《詩集傳》

刺衛宮淫亂無檢也。

——方玉潤《詩經原始》

【今人這樣讀】

本來,當時衛國宮闈醜聞是婦孺皆知的,用不著明說,詩人特意點到為止,以不言為言,調侃中露譏刺,幽默中見辛辣,比直露敘說更有情趣。

——蔣立甫(《先秦詩鑒賞辭典》)

每個人的作為都有既定的軌跡和原因,有如深海上潛的島嶼,外人所見不過外在形貌,無從得知內在曾經經曆過怎樣的更替變遷。

——安意如《思無邪:追繹前生的記憶》

君子偕老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雲如之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發如雲,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揚且之皙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