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穀有蓷,暵其乾矣。有女仳離,嘅其歎矣。嘅其歎矣,遇人之艱難矣!
中穀有蓷,暵其脩矣。有女仳離,條其嘯矣。條其嘯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穀有蓷,暵其濕矣。有女仳離,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注釋】
中穀:穀中,山穀之中。
蓷(tuī):益母草,其性傷水。
暵(hàn):幹枯。
仳(pǐ)離:婦女被夫家拋棄逐出,後世亦作離婚講。
脩(xiū):幹燥。
條:失意的樣子。
濕:將要曬幹的樣子。
啜:哭泣時的抽噎。
【古人如是說】
夫婦日以衰薄,凶年饑饉,室家相棄爾。
——《毛詩序》
凶年饑饉,室家相棄,婦人覽物起興,而自述其悲歎之詞也。又雲:範氏曰,世治則室家相保者,上之所養也。世亂則室家相棄者,上之所殘也。其使之也勤,其取之也厚,則夫婦日以哀薄,而凶年不免於離散矣。伊尹曰,匹夫匹婦不獲自盡,民主罔與成厥功。故讀《詩》者於一物失所,而知王政之惡;一女見棄,而知人民之困。周之政荒民散,而將無以為國,於此亦可見矣。
——朱熹《詩集傳》
幹、修、濕,由淺及深,歎、嘯、泣亦然。
——姚際恒《詩經通論》
此詩三章,言物之暵,一節急一節。女之怨恨者一節急一節。始曰遇人之艱難,憐其窮也。中曰遇人之不淑,憐其遭凶禍也。終曰何嗟及矣,夫婦既已離別,雖怨嗟亦無及也。饑饉而相棄,有哀矜惻怛之意焉。
——謝枋得《傳說彙纂》
【今人這樣讀】
描寫一棄婦悲傷無告之詩。……表現婦人在荒年被丈夫遺棄後絕望的慨歎、呼號和哭泣,反映了東周時代下層婦女悲慘生活的斷片。
——錢仲聯(《中國文學大辭典》)
兔爰
有兔爰爰,雉離於羅。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逢此百罹。尚寐無吪!
有兔爰爰,雉離於罦。我生之初,尚無造;我生之後,逢此百憂。尚寐無覺!
有兔爰爰,雉離於罿。我生之初,尚無庸;我生之後,逢此百凶。尚寐無聰!
【注釋】
爰(huǎn):“緩”之借,自由自在。
離:同“罹”,陷,遭難,指入網。
羅:羅網。
為:指徭役。
罹:憂。
無吪(é):不說話。一說不動。
罦(fú):一種裝設機關的網,能自動掩捕鳥獸,又叫覆車網。
造:指勞役。
覺:清醒。
罿(chōng):捕鳥獸的網。
庸:指勞役。鄭箋:“庸,勞也。”
聰:聽覺。
【古人如是說】
為此詩者,猶及見兩周之盛,故曰方我生之初,天下尚無事,及我生之後,而逢時之多難如此。
——朱熹《詩集傳》
人寤則憂,寐則無知,故欲無吪、無覺、無聰,付理亂於不知耳。
——黃震《黃氏日鈔》
追溯生初,無限低徊。“安得山中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時”,即尚寐意。
——吳闓生《詩義彙通》
詞意淒愴,聲情激越,(三國魏)阮步兵(籍)專學此種。
——方玉潤《詩經原始》
【今人這樣讀】
這首詩表現一個階級動搖的時候,在下位的兔子悠遊得樂,在上位的野雞反投了羅網。這投了羅網的野雞便反反複複地浩歎起來。隻睡覺罷,管他她的!你看他的心目中還有什麼上帝存在?……這也是一首破產貴族的詩。證據是:一、這種厭世的心理根本是有產者的心理。二、兔與雉的取譬明明是包含得有上下階級的意義。三、這樣的社會關係的變革正是詩人所浩歎著的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