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鄭風(1 / 3)

鄭,春秋國名,傳為周宣王分封給他的弟弟友的采邑,約當今黃河中下遊以河南鄭州為中心的一帶地區。《鄭風》收詩二十一篇。

緇衣

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緇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緇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注釋】

緇(zī)衣:黑色的衣服,當時卿大夫到官署所穿的衣服。

敝:破壞。

改為、改造、改作:這是隨著衣服的破爛程度而說的,以見其關心。

適:前往。

館:官舍。

授:給予。

粲:形容新衣鮮明明亮的樣子。

席:寬大舒適。

【古人如是說】

卿士旦朝於王,服皮弁,不服緇衣。退適治事之館,釋皮弁而服(緇衣),以聽其所朝之政也。

——孔穎達《毛詩正義》

子為王卿士,服緇衣甚宜也。衣久則敝,若其敝也,我願為子改為之,願常居此職,服此服也。子有館舍,吾願適館以親近周族,子退朝而食於館,吾願還家取粲以授子,凡吾民力所能致者無不樂為之供也。

——王心敬《詩經說》

不曰衣之新而曰衣之敝,可想見一段意中模擬之情。適館、授粲,亦同。此意都非實事。

——沈守正《四書叢說》

【今人這樣讀】

鄭國某一統治貴族遇有賢士來歸,則為他安排館舍,供給衣食,並親自去看他。這首詩就是敘寫此事。

——高亨《詩經今注》

女歌者對愛人衣著的關懷體貼。

——袁梅《詩經譯注》

一對情人,彼此有了意見,搞翻了之後,女的向男的翻舊賬,說氣話。

——藍菊蓀《詩經國風今譯》

將仲子

將仲子兮,無逾我裏,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牆,無折我樹桑。豈敢愛之?畏我諸兄。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園,無折我樹檀。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注釋】

將(qiāng):願,請。一說發語詞。

仲子:男子的字。相當於稱為二哥。

逾:翻越,跨過。

裏:鄰裏。二十五家為裏。

杞(qǐ):木名,即杞柳。又名櫸。落葉喬木,像柳葉,木質堅實。

樹:種植。

愛:吝惜。

【古人如是說】

《將仲子》,刺莊公也。不勝其母以害其弟。弟叔失道而公弗製,蔡仲諫而公弗聽,小不忍以致大亂焉。

——《毛詩序》

女子為此婉轉之辭以謝男子,而以父母諸兄弟及人言為可畏,大有廉恥,又豈得為淫者栽!

——姚際恒《詩經通論》

女心既有所畏而不從,則不得謂之為奔,亦不得謂之為淫。

——方玉潤《詩經原始》

語語是拒,實語語是招。

——吳闓生《詩義會通》

【今人這樣讀】

字麵上隻見女主人公的告求和疑懼,詩行中卻曆曆可見“仲子”的神情音容:那試圖逾牆來會的魯莽,那被勸止引發的不快,以及唯恐驚動父母、兄弟、鄰居的猶豫,連同女主人公既愛又怕的情態,俱可於詩中得之。

——潘嘯龍(《先秦詩鑒賞辭典》)

人言如爐,男人熬過來了,便是景泰藍的官窯;女人熬過了,也是壁畫裏的幹花,藥罐裏的藥渣。旁人看著倒驚異,已經油枯燈盡怎麼還敢賴著不死?

——安意如《思無邪:追繹前生的記憶》

叔於田

叔於田,巷無居人。豈無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於狩,巷無飲酒。豈無飲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適野,巷無服馬。豈無服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注釋】

叔:古代兄弟次序為伯、仲、叔、季,年歲較小者統稱為叔,此處指年輕的獵人。

於:去,往。

田:同“畋”,打獵。

洵:真正的,的確。

仁:仁愛謙讓。

狩:冬天打獵為“狩”,此處為田獵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