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章反複詠歎以盡其喜幸之情致,寫風雨雞鳴如在眼前耳畔一般。然其妙處尚不在此。蓋兩句全是為“雲胡”作勢,有此一開,則“雲胡”句異樣精彩,不然,則索然無味矣。
——李詒經《詩經蠹簡》
【今人這樣讀】
然而詩之好,正在於不論究竟為實為虛,風雨在《風雨》中,已經是實實在在的風雨,君子更是《風雨》中“既見”而令人躍然欣然之君子。“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這一刻因此而成為不朽。
——揚之水《詩經別裁》
這詩中“風雨如晦”的意境很為王國維所讚賞。風雨如晦,它並不是真晦,隻是陰慘得顯得淒涼而已。“風雨淒淒”,“風雨瀟瀟”都是這個意思。四鄉如墨,一燈如豆,這時才顯出“晦”的影響之大。
——安意如《思無邪:追繹前生的記憶》
愛情是經不起摔打的,它永遠那麼明亮薄脆,我們的一顆心何嚐不是如此?天時風雨,月月有,年年來;雞鳴聲聲遍遍,啼盡人間的悲歡離合。作為人,經風瀝雨,原本平常——然而,愛,作為平常中的不平常,又是那麼讓人心心念念沒齒難忘,於是在睡不著的夜,披衣下床,作一首《風雨》,不過是一種對於往昔的悼念,是無寄可寄之情——愛情不死,它一直沉睡著,沉睡著,至死都沒能醒來。
——錢紅麗《詩經別意》
《風雨》是詩人在風雨之夜,懷念一個人,而這個人果然到了,就趁高興作了這篇詩。
——陳子展《國風選譯》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注釋】
子:男子的美稱,這裏即指“你”。
衿:即襟,衣領。
嗣(yí)音:寄出,傳音訊。
佩:這裏指係佩玉的綬帶。
挑(táo)、達(tà):形容來回走動的樣子。
城闕:城門兩邊的觀樓。
【古人如是說】
《子衿》刺學校廢也。亂世則學校不修焉。
——《毛詩序》
魏武《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雖未明前二章回環入妙,纏綿婉曲。末章變調。
——吳闓生《詩義會通》
指學校,並無別解。
——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
【今人這樣讀】
《子衿》雲:“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子寧不來?”薄責己而厚望於人也。已開後世小說言情心理描繪矣。
——錢鍾書《管錐編》
寫一個女子在城闕等候她的情人,久等不見他來,急得她來回走個不停。一天不見麵就像隔了三個月似的。末章寫出她的煩亂情緒。
——餘冠英《詩經選譯》
愛情從來不懂公平,幾家歡喜幾家憂實在正常。同是等待,《風雨》裏的女子,風雨黃昏夜終於候得情人歸來,《子衿》裏的女子則遲遲不見情人到來。
失約,是讓人心花零落的事,像她坐在窗前,麵朝大海,花容寂寂,知道今年他又不來了,就那麼一瞬間,花凋心謝,心碎無痕。
——安意如《思無邪:追繹前生的記憶》
揚之水
揚之水,不流束楚。終鮮兄弟,維予與女。無信人之言,人實迋女。
揚之水,不流束薪。終鮮兄弟,維予二人。無信人之言,人實不信。
【注釋】
揚:激揚。一說悠揚。
楚:荊條。束楚、束薪都是象征男女結婚的詞。
終:既,已。
鮮(xiǎn):缺少。
言:流言。
迋(kuáng):通“誑”,欺騙。
信:誠信、可靠。
【古人如是說】
《揚之水》,閔無臣也。君子閔忽之無忠臣良士,終以死亡而作是詩也。
——《毛詩序》
《經》二章,皆閔忽無臣之辭。忠臣、良士,一也。言其事君則為忠臣,指其德行則為良士,所從言之異耳。終以死亡,謂忽為其臣高渠彌所弑也。作詩之時,忽實未死。《序》以由無忠臣意,以此死,故閔之。《有女同車》,《序》雲卒以無大國之助,至於見逐。意亦與此同。
——孔穎達《毛詩注疏》
淫者相謂,言揚之水則不流束楚矣,終鮮兄弟,則維予與女矣。豈可以他人離間之言而疑之哉?彼人之言特誑女耳。
——朱熹《詩集傳》
(《鄭風》中的許多詩篇)不能定其為刺忽。此篇尤不相似。莊公之子甚多,而詩稱“終鮮兄弟”,其為非忽固至明也。
——吳闓生《詩義會通》
此詩不過兄弟相疑,始因讒間,繼乃悔悟,不覺愈加親愛,遂相勸勉;以為根本之間不可自殘,譬彼弱水難流束薪。
——方玉潤《詩經原始》
【今人這樣讀】
將與妻別,臨行勸勉之詞。
——聞一多《風詩類鈔》
兄弟二人,弟輕信別人挑撥離間的謊言,與兄發生衝突;兄作此詩來勸告他(或作者是弟)。
——高亨《詩經今譯》
此詩運用了有較確定蘊含的興詞,表現含蓄而耐人尋味。第一句作三言,第五句作五言,與整體上的四言相搭配,節奏感強,又帶有口語的韻味,顯得十分誠摯,有很強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