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齊風 (3)(1 / 2)

禮,惟天子不親迎,諸侯以下皆行之。此詩言卿大夫之事,舉其中以明上下也。

——嚴粲《詩輯》

此本言親迎,必欲反之為刺,何居?……此女子於歸見婿親迎之詩,今不可知其為何人,觀充耳以瓊玉,則亦貴人矣。

——姚際恒《詩經通論》

句法奇蛸。

——吳闓生《詩義會通》

東方之日

東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東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闥兮。在我闥兮,履我發兮。

【注釋】

姝:美。

子:指女子。

履:同“躡”,放輕腳步。

即:相就,接近。一說腳跡。

闥(tà):門內。

發:走去,指躡步相隨。一說腳跡。

【古人如是說】

《東方之日》,刺衰也。君臣失道,男女淫奔,不能以禮化也。

——《毛詩序》

古者喻人顏色之美,多取譬喻日月。《詩》“月出皎兮”,《傳》“婦人有美白皙也”。《神女賦》雲:“其始出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進也,皎若明月舒其光。”皆其意。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

旦而彼姝人室,日夕乃出,蓋大夫妻出朝,而其君以無禮加之耳。

——朱謀《詩故》

刺不親迎者,言有美女光豔照人,不知何自而來,如東方初出之日也。

——牟庭《詩切》

【今人這樣讀】

情事分明,故曆曆如繪也。

——楊樹達《詩履我即兮履我發兮解》

齊女的率性明快烙在《詩經》裏,是新人耳目的。因為大膽到燙手,讓道學家們無所適從,就將它附會為新婚夫婦歡愛之詞。如此雖然仍大膽,總算在禮教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不過無論後世的道學家怎樣掩飾曲解,都洗不去齊女為愛大膽付出的豪俠本色。

——安意如《思無邪:追繹前生的記憶》

東方未明

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

東方未晞,顛倒裳衣。倒之顛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則莫。

【注釋】

公:公家。

召:召喚。

晞(xī):“昕”的假借,破曉,天剛亮。

樊:即“藩”,籬笆。

圃:菜園。

狂夫:狂妄無知的人,指女子罵她的丈夫。

瞿瞿(qù):瞪視貌。

不能辰夜:指不能掌握時間。辰,借為“晨”,指白天。

夙:早。

莫(mù):古“暮”字,晚。

【古人如是說】

《東方未明》,刺無節也。朝廷興居無節,號令不時,挈壺氏不能掌其職焉。

——《毛詩序》

詩人刺其君興居無節,號令不時。

——朱熹《詩集傳》

(“顛倒衣裳”這一描寫)奇語入神,寫忽亂光景宛然。

——牛運震《詩誌》

蓋齊侯興居無節,有未明之時,即有晏起之時。舉動任性,非必辰夜之咎。詩人不欲顯君之過,故諉諸具官之不能,冀君之聞而能改耳。

——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

【今人這樣讀】

夫之在家,從不能守夜之正時,非出太早,即歸太晚。夫人稱夫曰狂夫。

——聞一多《風詩類鈔》

通俗易懂的語言,與開門見山、起勢突兀、觀點鮮明的寫作手法,以及四言詩既鏗鏘和諧而又富於變化的節奏韻律相融合,使《東方未明》這首齊地民歌情感鮮明,氣勢貫通,語淺意深,使人們讀後有一種凝重深沉的曆史感受。

——張文(《先秦詩鑒賞辭典》)

南山

南山崔崔,雄狐綏綏。魯道有蕩,齊子由歸。既曰歸止,曷又懷止?

葛屨五兩,冠雙止。魯道有蕩,齊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從止?

蓺麻如之何?衡從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極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