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小國,故址在今山西芮城。『魏風』收錄春秋初年流傳於魏地的詩歌,共七篇。
葛屨
糾糾葛屨,可以履霜。摻摻女手,可以縫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維是褊心。是以為刺。
【注釋】
糾糾:繚繚,纏繞,糾結交錯。
葛屨(jù):指夏天所穿葛繩編製的鞋。
摻摻(shān):同“纖纖”,形容女子的手很柔弱纖細。
要(yāo):腰,作動詞。一說盤衣的衣帶,即鈕襻。
襋(jí):衣領,作動詞。
好人:美人,此指富家的女主人,有諷刺意。
提提(shí):同“媞媞”,安舒貌。
宛然:回轉身子的樣子。
辟(bì):同“避”。左辟即左避。
揥(tì):古首飾,可以搔頭,類似發篦。一說象牙製的簪子。
維:因。
褊(biǎn)心:心胸狹窄。
刺:諷刺。
【古人如是說】
《葛屨》,刺褊也。魏地陋隘,其民機巧趨利,其君儉嗇褊急,而無德以將之。
——《毛詩序》
魏地陋隘,其俗儉嗇而褊急,故以葛屨履霜起興而刺其使女縫裳,又使治其要襋而遂服之也。
——朱熹《詩集傳》
夫履霜以葛屨,縫裳以女手,……以象揥之好人為而服之,則未免近於趨利,……“不惟嗇而又褊矣,故可刺。”
——方玉潤《詩經原始》
【今人這樣讀】
刺妒也,履裳皆妾手所製,夫刺以受嫡,嫡然而走避之。
——聞一多《風詩類鈔》
由於此詩有兩個女性人物在內,所以作者也進行了細節描寫,如寫縫衣女隻寫她的腳和手,腳穿涼鞋,極表其受凍之狀;手兒瘦弱,極表其挨餓之狀。這兩個細節一經描摹,一個饑寒交迫的縫衣女形象便躍然紙上。
——孫琴安(《先秦詩鑒賞辭典》)
汾沮洳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無度。美無度,殊異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異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異乎公族。
【注釋】
汾:水名,在今山西省寧武縣,西南彙入黃河。
沮洳(jù rù):水邊低濕的地方。
莫:草名。即酸模,又名羊蹄菜。多年生草本,葉小,有酸味。
度:衡量。美無度,極言其美無比,無法衡量。
殊異:優異出眾。
公路:官名。掌諸侯的路車。
英:花。
公行(háng):官名。掌諸侯的兵車。
曲:河道彎曲之處。
(xù):藥用植物,即澤瀉草。多年生沼生草本,具地下球莖,可作蔬菜。
公族:官名。掌諸侯屬車的將軍。
【古人如是說】
《汾沮洳》,刺儉也。其君子儉以能勤,刺不得禮也。
——《毛詩序》
雖在下位,民願戴之,雖欲無尊,得乎哉?
——《韓詩外傳》
據《外傳》之意,蓋歎沮澤之間,有賢者隱居在下,采蔬自給,然其才德實出乎在位公行公路之上,故曰雖在下位而自尊,超乎其有以殊於世。蓋春秋時晉官皆貴遊子弟,無材世祿,賢者不得用,用者不必賢也。《毛詩》因次《葛屨》之下,並以為刺儉,乃以所美為刺,所刺為美。試思采莫采藚,豈公卿之行?如玉如英,非褊俗之度?既極道其美,又何言不似貴人氣象乎?
——魏源《詩古微》
【今人這樣讀】
《汾沮洳》是歌頌在下位的勞動人民有最好的品質材能,絕不是在上位的公族世卿子弟所能及的。
——陳子展《國風選譯》
這是女子思慕男子的詩。
——聞一多《風詩類鈔》
園有桃
園有桃,其實之肴。心之憂矣,我歌且謠。不知我者,謂我士也驕。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憂矣,其誰知之!其誰知之!蓋亦勿思!
園有棘,其實之食。心之憂矣,聊以行國。不知我者,謂我士也罔極。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憂矣,其誰知之!其誰知之!蓋亦勿思!
【注釋】
之:猶“是”。
肴:燒好的茶,這裏當動詞“吃”。“其實之肴”,即“肴其實”。
之:猶“其”。
歌、謠:有樂調配唱的曰歌,沒有樂調配唱的曰謠,此處皆作動詞用。
是:對,正確。
其:作語助。
蓋(hé):通“盍”,何不。亦:作語助。
棘:指酸棗樹。
聊:姑且。
行國:離開城邑。“國”與“野”相對,指城邑。
罔極:無常,沒有準則。
【古人如是說】
此所興與所詠尤不相幹,不過托起此辭。
——劉玉汝《詩纘緒》
晉人憂獻公寵二驪姬之子,將黜太子申生。
——何楷《詩經世本古義》
文以疊句見意者,或意取稠密,或情貴丁寧,或以下句作轉語,皆可用之。《汾沮洳》曰“美無度,美無度”,此取其稠疊也,《園有桃》曰“其誰知之。其誰知之”,下句乃轉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