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唐風 (2)(1 / 3)

【古人如是說】

《杕杜》,刺時也。君不能親其宗族,骨肉離散,獨居而無兄弟,將為沃所並爾。

——《毛詩序》

此無兄弟者自傷其孤特,而求助於人之辭。

——朱熹《詩集傳》

【今人這樣讀】

《杕杜》是一篇乞食者之歌,正所謂“饑者歌其時”的詩。一個討飯的,蹲在大路旁的一棵大樹下,口裏哼著,麵向過路的人,哀求施舍。

——陳子展《國風選譯》

羔裘

羔裘豹袪,自我人居居!豈無他人?維子之故。

羔裘豹裦,自我人究究!豈無他人?維子之好。

【注釋】

羔:小羊。

袪(qū):袖口,豹祛即鑲著豹皮的袖口。

自我人:對我們。自,對於;我人,我們。

居(jù)居:即“倨倨”,倨傲無禮。

維:惟,隻。子:你。

故:指愛。或作故舊,也通。

裦(xiù):同“袖”。

究究:不懷好意難以親近的樣子,指態度傲慢。

【古人如是說】

《羔裘》,刺時也,晉人刺其在位不恤其民也。

——《毛詩序》

此詩不知所謂,不敢強解。

——朱熹《詩集傳》

【今人這樣讀】

此詩兩章,脈絡極清楚,每章的前二句極寫卿大夫的服飾之威和對故舊的侮慢之態;後二句則通過自問自答,表現了原為友人的那位先生的怨憤不平的情緒,而詩句的語氣顯得“怨而不怒”,很能體現“溫柔敦厚”的詩教。

——孫琴安(《先秦詩鑒賞辭典》)

鴇羽

肅肅鴇羽,集於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藝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

肅肅鴇翼,集於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藝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

肅肅鴇行,集於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藝稻粱。父母何嚐?悠悠蒼天!曷其有常?

【注釋】

肅肅:鳥飛翔扇動翅膀的聲音。

鴇(bǎo):鳥名,似雁而大,群居水草地區,無後趾,所以不善於棲息在樹上。

苞栩:茂密的柞樹。苞,草木叢生;栩,柞樹。

靡:無,沒有。

盬(gǔ):停止。

藝:種植。

稷:高粱。

黍:黃米。

怙(hù):依靠,憑恃。

曷:何。

所:住所。

棘:酸棗樹,落葉灌木,供藥用。

極:終了,盡頭。

行:行列。一說鴇腿;一說翅。

常:正常。

【古人如是說】

《鴇羽》,刺時也。昭公之後,大亂五世,君子下從征役,不得養其父母,而作是詩也。

——《毛詩序》

民從征役而不得養其父母,故作是詩。

——朱熹《詩集傳》

亦平平敷敘耳,中問縮“父母何怙”一句,詠“悠悠蒼天”二句,而音響節奏俱妙矣。故知詩文全在吞吐伸縮中得趣。

——戴君恩《讀詩臆補》

《鴇羽》,刺征役苦民也……始則痛居處無定,繼則念征役之何極,終則念舊樂之難複。民情至此,谘怨極矣。

——方玉潤《詩經原始》

一呼父母,再呼蒼天,愈質愈悲。讀之令人酸痛摧肝。

——陳繼揆《讀詩臆評》

音節妙,頓挫悲壯。

——牛運震《詩誌》

【古人如是說】

單純字麵上的稻粱,放到西周到春秋這樣一段時間裏,據史料,稻指的是能黏在一起的糯米。當時的百姓更多的是拿它來釀酒,猜測當時稻的產量應該不高。……而粱,和我們今天所認為的高粱不同,它指的是稷(穀子)的良品。所謂“稻粱”的意義,按當時的標準,指的是細糧,也就是精美的主食。這就是為什麼《鴇羽》這首詩裏,按一個長期征調的農民悲憤的口氣,在“稻粱”之後,用到“嚐”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