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寓言作詩,在先秦卻不多見;隻是到了漢代,才在樂府詩中成批湧現,一時蔚為奇觀。倘要追溯它的源頭,雖然可與戰國諸子之作遙相接續,但其“天造草昧”的創製,恐怕還得首推這首在“詩三百篇”中也屬鳳毛麟角的《鴟鴞》。
——潘嘯龍(《先秦詩鑒賞辭典》)
東山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我東曰歸,我心西悲。製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獨宿,亦在車下。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果臝之實,亦施於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戶。町畽鹿場,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懷也。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鸛鳴於垤,婦歎於室。灑掃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見,於今三年。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倉庚於飛,熠耀其羽。之子於歸,皇駁其馬。親結其縭,九十其儀。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
【注釋】
東山:在今山東曲阜,士兵遠征之地。
徂(cú):往。
慆(tāo)慆:久。
士:通“事”。
行枚:行,行軍。
枚:行軍時銜在口中以保證不出聲的竹棍。
蜎(yuān)蜎:幼蟲蜷成一團的樣子。
蠋(zhú):一種野蠶,似蟲而色青。
烝:久。
敦:身體蜷縮成團狀。
果臝(luǒ):蔓生葫蘆科植物,一名栝樓。臝,裸的異體字。
施(yì):蔓延。
宇:屋簷。
伊威:一種小蟲,俗稱土虱。一說蟲名。
蠨蛸(xiāo shāo):一種蜘蛛。
町疃(tuǎn):田舍旁空地,獸跡。
熠耀:閃閃發光的樣子。
宵行:磷火。
垤(dié):小土丘。
聿:語氣助詞,有將要的意思。
瓜苦:猶言瓜瓠,瓠瓜,一種葫蘆。古俗在婚禮上剖瓠瓜成兩張瓢,夫婦各執一瓢盛酒漱口。
栗薪:猶言蓼薪,束薪。
皇駁:馬毛淡黃的叫皇,淡紅的叫駁。
親:此指妻子的母親。
結縭(lí):將佩巾結在帶子上,古代婚儀,嫁女兒的時候,母親要給女兒結縭。
九十:形容繁多。
【古人如是說】
《東山》,周公東征(平武庚、管叔之亂)也。周公東征三年而歸,勞歸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詩也。
——《毛詩序》
此周公勞歸士詞,非大夫美之而作。
——朱熹《詩集傳》
此從新婚時春鳥和媚及馬色之良、結縭之誠、儀文之盛鋪張、點綴而已。詩語極熱鬧,而詩情最閑冷,其妙趣全在“其舊如之何”五字。“如之何”者,欣慕讚歎,無可形容之詞也。蓋常人之情舊不如新,然別離重逢新不如故。詩人似以“其新孔嘉”句挑起下句,其實以“其舊如之何”點動上句,此古人筆端活潑處也。……“孔嘉”二字從上文“皇駁其馬”三句說來,此句不言樂,樂處在“如之何”三字想出,妙甚。
——賀貽孫《詩經觸義》
【今人這樣讀】
《東山》是一篇描寫周公東征三年而歸,將士在歸途中有何感觸,和怎樣想象家裏情況的不朽的詩歌。這是《國風》裏最好的一篇抒情詩,也是《國風》詩人想象力最豐富的一篇。
——陳子展《國風選譯》
“詩三百”,最好是《東山》。詩不算長,也不算短,而句句都好。它如此真切細微地屬於一個人卻又如此博大寬厚地屬於每一個人。
——揚之水《詩經別裁》
破斧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東征,四國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將。
既破我斧,又缺我錡。周公東征,四國是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周公東征,四國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注釋】
缺:缺口,這裏作動詞。
斨(qiāng):方孔的斧。
皇:同“惶”,惶恐。
斯:語氣詞,相當於“啊”。
孔:很、甚,程度副詞。
將:大。
錡(qí):鑿子,一說是古代的一種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