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學家凡是想在短期內取得出奇製勝的效果,都會采取一些故弄玄虛,放煙幕彈的做法,讓敵人摸不透、看不清自己的戰略意圖,然後突然避其銳氣,攻其不備,最後一舉得手,達到震撼性的效果,從而對對方產生恫嚇力。
蔣介石在他的一生,總是有著令人意想不到的毒辣行為。在他長袍馬褂的知識分子的形象下,深藏著一副厚黑學家的黑心腸。
西安事變後,西安事變的另一個發起人楊虎城,被迫辭去西北軍的職務,前往歐洲“考察”。在七七事變後,他滿懷抗日救國之心,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帶著夫人謝葆貞和兒子返國。
但是,他怎麼料想得到蔣介石對他的仇恨是深入骨髓,不允許他有翻身的機會。他抵達香港後,便先去武漢,隨即被軍統特務頭子戴笠騙去南昌,然後軟禁在百花洲熊式輝的一所別墅裏。1938年春,蔣介石又命令把楊虎城全家轉移到貴州息烽陽朗壩的看守所。此後,楊虎城在蔣介石的監牢裏永遠失去了自由。
楊虎城一關就是11年。1949年8月,在與中共較量中已經慘敗的蔣介石從台灣來到了重慶,已經四麵楚歌的他決定逃往台灣。當毛人鳳向蔣介石請求楊虎城如何處理,是否要解送台灣時,蔣介石毫不考慮地回複說:“留了他做什麼?早就應該殺了!”
但是,狡猾的蔣介石最後叮嚀毛人鳳,應當把楊虎城押解回重慶秘密進行,不能讓外麵人知道,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於是,在中美合作所內鬆林坡戴公祠內,楊虎城父子、秘書宋綺雲夫婦和楊、宋兩家的兩個女孩,都被劊子手用屠刀殘酷地殺害了。一代愛國將領楊虎城就這樣死在了蔣介石的特務手下。
蔣介石這令人發指的手法必受後人永久的指責。他也將使自己永遠無法得到內心的安寧。當我們在做一件事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這件事會給自己的良心帶來怎樣的負擔。
◎嘴上抹蜜,油滑黏人
交友曆來是中國人所重視的問題之一。傳統倫理觀念認為,朋友關係是兄弟關係的延伸,大而化之,便是“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豪言壯語。而對朋友的理解,古人認為,友為篤愛,“同師曰朋,同誌曰友”,朋友之愛以誌同道合為根本。而其日常表現則是孟子所說的“朋友有信”。一些品行正直的人,是寧願傷害自己也不願傷害朋友的。蔣介石就常利用這一點,四處換帖子,拜把兄弟,三教九流都納入“兄弟”之中。他正是利用“結義”的手段拉幫結派,形成勢力,在複雜的社會和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
要想用言語討好別人,就一定要抓住別人的弱點。蔣介石看出,李宗仁是個心存忠厚,具有婦人之仁的人,可以拉住他為自己效力。於是就努力和他攀關係。北伐軍到達長沙時,蔣介石貼著臉與李宗仁唱了一出“桃園結義”的戲。
在北伐前後,由於多次接觸和共同的奮鬥目標,蔣介石和李宗仁逐漸相互視為知己。蔣介石到長沙後,決定尋找時機實施他的“換帖”計劃。
一日,兩人聊得正投機時,蔣介石取出一份紅紙寫的蘭譜來,讓李宗仁收下。李宗仁堅辭不收,蔣介石連連勸說:“你不要客氣,你人好,你很能幹……”最後,硬把他的蘭譜塞入李宗仁的軍服口袋裏,並一再叮囑李宗仁也寫一份給他。
辭出之後,李宗仁拿出蔣介石寫的蘭譜一看,上麵除一般蘭譜上所共有的生辰八字和一般如兄如弟的一類例有的文字之外,還有蔣介石自己所撰的四句誓詞。文曰:
“誼屬同誌,情切同胞,同心一德,生死係之。”
誓詞之後,除“蔣中正”三字的簽名處,還附有“妻陳潔如”四字。蔣介石搞這一套封建時代的玩意兒,其真正目的,隻不過是拉攏私人關係,讓人為他賣命而已。
蔣總司令在當時是炙手可熱的領袖,能和蔣結拜兄弟,任何人都必然會受寵若驚。然而,李宗仁並不高興,但也不便違背一般人情常理。在蔣介石的再三催問下,隻好依樣畫葫蘆,將蔣介石帖子上那一套四言誓詞,照抄上去,下署“李宗仁、妻郭德潔”,送給蔣介石。
不管“換帖”的目的與動機如何,從此以後,李宗仁確實對蔣介石忠心耿耿。北伐後期出現倒蔣運動,反蔣的說客到李宗仁的第七軍軍部來訪,絡繹不絕。李宗仁力陳擁蔣的理由,甚至連鮑羅廷的“酒敘”攻勢,都沒能改變他的主張。
蔣介石用他的換帖攻勢加甜言蜜語,又為自己的陣營添一猛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