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是個精通滑字訣的人,像是時刻腳踩在冰上。哪裏冰層太薄,就滑到安全地帶去;哪裏有魚,就滑到哪裏去捕獵。這樣他才能在維護自身安全的同時,又追求最多的利益。
◎精通“變臉”法術
很多政治家根據情況和對象的不同,會在人前人後表現出不同的態度。在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他們盡可能地表現出忠義、熱情、信任和鼓舞;但是當局麵無法挽回,幫忙的人毫無用處的時候,他們又會表現出冷血、涼薄、無情無義的特質。
蔣介石常表現出這樣的“變臉”法術。就算遇到再煩心的事,他到了正式場合都會放下一切,從容應付;就算還在內室生著悶氣,走到鎂光燈前,都會滿麵春風,神采飛揚;就算對手下還在大發脾氣,走到合作者麵前,都會滿臉笑容,一團和氣。熟練更換表情麵具,就像是在不同場合選擇不同的衣服一樣,都要注重得體、恰當。而他對待學生杜聿明的“變臉”法術更是不留情麵。
1948年底打響的淮海戰役中,杜聿明回任徐州“副剿總”,實際負責此次戰役。在他奔赴前線之前,蔣介石曾召見他,表情沉痛地明告:“這一會戰是生死存亡之戰,你放下槍,我脫軍裝。”意思是如果杜聿明有什麼意外,他一定會全力營救。師生前途,在此一戰。於是杜聿明是抱著深深的感動臨危受命,義無反顧。
但是因為戰略戰術的失誤,導致杜聿明所領邱李兩兵團困於永城東北,已成孤立無援、坐以待斃的局麵。從12月19日到28日,10天中大雪圍困,援軍無法空投,全軍食不果腹。在軍心動搖的情況下,蔣介石居然派飛機空投烈士紀念冊,意思是杜聿明為國捐軀,死得其所。但另一方麵,為了向其他手下表示他珍惜部下和將才,他告訴大家,他派了飛機去接杜聿明。但因為駕駛員並未帶蔣介石的手令。沒有手令,杜聿明是不敢上飛機的。所以這個做法隻是形式上的關懷,是演給別人看的,不容你當真。
蔣介石深知,一個人應該在什麼時候換上怎樣的麵孔對人?這不應該是由個人決定,而是該通過場合和對手判斷,說到底,就是由利益操控的。這不是說為了得到好處,要一味示弱,討好他人。而是在必要的時候表現出自尊、有骨氣的姿態,在必要的時候表現出同情弱者的強者姿態,有時候也要坦陳短處,獲得更多援助。這樣做人,才能從容自如。可見,蔣介石這種變色龍的技巧在嚴酷的政治環境中,讓他的確也嚐到過甜頭。
◎欺軟怕硬,惹不起躲得起
和自然社會一樣,人類社會同樣有弱肉強食的生存本性。這種對強者的畏懼和對弱者的攻擊,逐漸轉化成集體無意識,深藏在每個人的心目中。
蔣介石就很明白“欺軟怕硬”能夠保住自己一條命。
1936年,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全國上下激起了極大的反對熱潮。身處西安的楊虎城、張學良等愛國將領無法坐視不顧,決定乘蔣介石到西安視察的時候,對蔣介石實行勸說。
沒想到蔣介石卻已經下定了決心,堅持繼續“剿共”的內戰,厲行他“匪未肅清絕不言抗日”的主張。楊、張苦諫無效,於是乘蔣介石在洛陽避壽之際,研究了共同對付蔣介石的方針:若蔣堅持不肯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話,那就采取“兵諫”,逼迫蔣介石抗日。
雖然之前戴笠有收到關於張學良和楊虎城與共產黨交往甚密的情報,但是蔣介石和戴笠都認為張學良不可能做出“犯上”的舉動,因此沒有多加防範,因此錯過了反被動為主動的時機。
12月12日淩晨,蔣介石在睡夢中被槍響驚醒,他連忙起身,連假牙都來不及裝上,就在貼身侍衛的保護下匆匆忙忙翻牆逃走。在翻牆的時候,他還不慎丟下一隻鞋,不敢低頭撿,一路往驪山跑去。拂曉時分,張、楊的士兵在搜山時,在一個雜草叢附近的大石頭後找到了蔣介石和兩個侍衛。
蔣介石被抓到後,雖然還是口氣強硬,但是並不敢大肆哄鬧,心裏也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張、楊不肯鬆口,而他早已歸心似箭。他一麵派人和宋美齡等人取得聯係,一麵放緩口風,表示願意和張、楊談判,尋找一個和平解決的方式。最後在共產黨的斡旋和西安方麵的壓力下,被迫接受了六項條件,其中包括停止“剿共”政策,聯合紅軍抗日等。
蔣介石降低姿態,為自己尋找到了一條出路。可是他離開以後,又立刻扣押了張學良,再命令戴笠去誘捕楊虎城,直到他們都被關押起來,才解了自己的心頭恨。
可見蔣介石非常了解“生物鏈”的規則,也把這作為他的官場策略之一。
◎壞得讓人措手不及
許多謀略家讓人感到望而生畏,不隻是因為他們心狠手辣,更是因為他們的鬼點子層出不窮,總能在他人思量不到之處開拓出整治人的法子。這種讓人感到措手不及,應接不暇的詭譎和毒辣,成就了謀略家的事業,也鑄就了一世的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