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推字訣(1 / 2)

——不會“推手”的政治人物稱不上政治家。這樣隻會讓自己攤上越來越多的麻煩和重擔,不能脫身還受人非議。所以君不見,在眼花繚亂的政治舞台上,善舞長袖的蔣介石都是把責任往外推。

◎精通踢皮球的功夫

在談判中針對對方的要求,己方不便拒絕,便借各種客觀理由,左推右諉,把對方的“皮球”踢來踢去,不當一回事,對方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隻有妥協讓步。這是一種很無賴的策略。

蔣介石就總是在自己決策失誤後,推卸責任;或者是在作出一個明知會受到反對的決定之後,把承受責罵的任務轉移到別人身上。在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就曾經命令張學良主動提出“不抵抗”,來讓年輕的張學良替他背負“賣國奴”的罵名。而麵對同共大決戰中的失利,他仍然不肯承認是自己的失誤,隻把責任推給外國人。

平津戰役和淮海戰役的結束,迫使蔣介石必須暫時走下權力舞台,退居幕後。可惜的是,蔣介石似乎不能從戰場上一連串的失利慘敗中,汲取教訓,深自悔惕,反而在其日記中頻見各種遁詞。比方他在日記中,竟把國民黨在大陸失敗的責任,推卸給斯大林、馬歇爾、俄國人、美國人、英國人……而未見隻言片語對自己領導風格、戰略缺點以及國民黨當局政經決策諸多失誤之反省。他說:“此次革命‘剿匪’之失敗,並非失敗於‘共匪’,而乃失敗於俄史,亦非失敗於俄史,而實失敗於美馬,蓋以馬歇爾誤聽俄共之宣傳與英國之中傷,對於其本國之利害與中國之存亡,以及太平洋之安危與全世界人類之禍福,皆置而不問,而唯以個人一時之愛惡,專泄其私憤,今後第三次世界大戰之悲劇,已不能免,馬歇爾實應負其全責也。”

按照他的意思來看,“剿匪”失敗並非出於他的戰略失誤,敗在了共產黨的手裏,而是失敗在斯大林等人對共產黨的支持,以及對國民黨的錯誤判斷上;而從更深方麵來說,不是斯大林的錯,而是美國馬歇爾的錯誤,是因為馬歇爾誤聽了俄共的錯誤宣傳和英國的中傷,不顧本國的利害和中國的存亡,也不顧整個世界局勢的安危,專以個人的好惡,來泄憤。如果導致了第三次世界大戰,完全是馬歇爾的責任。

可見,蔣介石在要洗白自己的時候,表現出來的是極端的幼稚和孩子氣。他幻想隻要通過別人承擔責任,就能洗脫減輕自己的過錯,這完全是種癡人說夢、不切實際的舉動。

◎左右煽風,坐收漁利

有個寓言“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說的是當麵臨抉擇時,不如先按兵不動,等到事情發展到有利於自己的地步時,再像寓言中的漁翁一樣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益。

“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是中國對外關係中的一個特殊時段,日本逐漸加快了對華侵略的步伐。英美兩國雖然在中國享有巨大利益,但是基於當時各自全球利益考慮,反應並不十分積極。經前期的“沉默”後,兩國雖先後發表對日照會,但沒有如國民政府期望的那樣采取進一步製日的行動,英國甚至偏袒日本。但日本在1934年發表“天羽聲明”,公然排斥他國在華勢力,昭示了其獨霸中國的野心,遭到各國不同程度的反對。在得到消息後,國民政府由“軟弱”回應到強硬抗議,同時隨著事態的演進,利用其“以夷製夷”的策略,對英美展開了外交攻勢,並利用九國公約製約日本。蔣介石“以夷製夷”策略初見成效後,又進一步與蘇聯接觸,其天平已漸由“安內”偏向攘日的一邊了;同時,美日矛盾也日益激化,在美國主導下英美兩國已經開始對日產生警惕並進行戰前的防備了。以“天羽聲明”為轉折,從1934年就已開始孕育的戰爭火種,在日本侵略行動的煽動下必將點燃。

左右煽風的辦法,可以讓有利害關係的雙方互相牽製實力,從中脫身。蔣介石用這樣的厚黑策略,在外交活動中取得了許多便利。

不管在哪個領域,“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是一定的道理;在一般人的人際交往中,力求使自己耗費最小的精力,使用最少的物資,冒最小的風險,而取得較大的勝利。蔣介石正是如此,在事情發展的最初階段,他沒有積極主動地出擊,逞一時之勇,而是坐山觀虎鬥,在對手們兩敗俱傷之時,一舉出擊而定大局,這就是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

蔣介石在鬥爭中,一開始站在幕後,積攢時間,積聚精力,從而笑到最後。他的隔岸觀火是有意為之,他的目標就是,期望對手兩敗俱傷,自己坐收漁利,因為他的目標明確,且做法得當,從而使他在鬥爭中損失最小,卻得益最多。

◎“太極推手”用到政治舞台上

“推手”是太極拳的一種招式,雙方力爭牽製對方,使其失去平衡,趁勢將對方發放出去。它是一種彼此製約、掌握平衡、剛柔相兼、別具一格的對抗運動。推手的運動特點是不丟(不脫離)、不頂(不頂撞),以靜待動,以柔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