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蔣介石願意舍棄大片國土來爭取時間,但是卻不願意丟掉自己最後的一畝三分地。這是一種戰術策略,也是一種心理安慰。
◎講好原則不能丟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精華,就是把做人視為人生的大事。孔子就認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講原則是古代君子修身、齊家、治國甚至平天下的重要準則。
做人做事如此,在對外交往上就更是如此,一個國家的外交最基本的原則就是維護國土的完整、主權的統一,其他一切都可以讓步,都可以商量,唯獨這一點是不能妥協的。五代時後晉的皇帝石敬瑭因為不講原則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從而招致曆史的罵名至今仍不絕於耳,如果說後晉和契丹都屬於中國血統,石敬瑭的行為還不能說是分裂主權,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晚清政府在列強的威勢之下一次次地割土賠款就真的算是賣國求榮了。蔣介石深諳中國的曆史,有時一個熟悉厚黑之道的政治家,他當然知道在處理外交事務時可以借助外界的力量,可以依附於某一個比自己力量強大的國家,但是最基本的原則不能丟的,如果他像晚清政府那樣隻是憑借一味地割地賠款來維持統治,那麼他的地位是無法保全的,因為他畢竟立足的是中國的這片土壤,他需要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夠安身立命,所以他在處理外交事務時還是公私利益兼顧的。
蔣介石在開羅會議上,就顯示出了作為一個大國領袖在國際事務中應該堅持的原則。他就對日作戰的軍事和政治方麵的一係列重大問題,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問題,並同英美達成一致意見;尤其是得到羅斯福關於對戰後收複台灣主權的要求和中國戰後“四大國”之一的地位的承諾,關於成立中國戰區及其中國在這一戰區中的主導作用的進一步肯定,關於對華援助,支持中國抗戰問題,都取得了比較好的結果,爭取與維護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和利益。
雖然蔣介石在有些事情上投機鑽營是很不講原則的,但是在國家大事,特別是關係到民族利益的外交事務中,他還是能夠盡力講原則。所以雖然他最後還是以失敗、退守孤島告終,但是他曾經在維護中國領土完整上做出的貢獻還是被後人所銘記的。
蔣介石在開羅會議上也遇到過很多阻力,但他利用當時形勢的需要,堅持了原則,拿回了屬於中國的領土,還是值得稱道的。
對於個人的發展來說,不講原則,繞道而行有時候會取得一時的成功,但這種成功是沒有根基的,如同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一個不講原則,任意妄為的人很難得到別人真正的信賴,也很難獲得真正的人世間的情誼,所以為人處事,要謹記講好原則不能丟的至理良言。
◎有時也唱空城計
空城計正是一種在危急處境下,掩飾空虛,騙過對方的高明策略。在“二戰”的時候,蔣介石就將此招用在外交上,成功地騙過了羅斯福的特使威爾基,獲得了大量美國的援助。
在威爾基訪問期間,蔣介石命令重慶市警察全體出動,拆除臨街破棚屋,把乞丐趕到市區以外,破陋的小店鋪在威爾基訪問期間關門停業,大街上掛滿中美國旗、街道兩旁站滿揮手歡呼的小學生。蔣介石還安排威爾基接連不斷地參加政府宴會、各界要人名流私人宴請及各種招待會,使他在忙於吃喝中搞得精疲力竭。在重慶,威爾基看到的是衣著華麗、手套雪白的軍官率領著頭戴鋼盔、裝備精良、正步通過檢閱台的專門用於檢閱的國軍,而不是經過了3個星期的訓練,就送往前線的骨瘦如柴的士兵。
蔣介石此番虛張聲勢的確達到了應有的目的。
在己方無力守城的情況下,故意向敵人暴露我城內空虛。使用此計的關鍵,是要清楚地了解並掌握對方心理狀況和性格特征。當年諸葛亮使用空城計解圍,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馬懿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才敢出此險策。蔣介石用此招,也是充分分析了美國想要利用自己對抗日本的目的,所以才有機可乘。
但空城計是一種被動作戰的被動行為,當那些實力空虛、因遭受意外壓力被迫走投無路的一方,采用此招,目的就是企圖蒙混過關或避免遭受更大的損失。由於此計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有許多主動權和機遇還掌握在對方手裏,因而,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不宜使用空城計,同時,此計也不宜重複、多次地運用。
在實際戰略中,風險往往與機遇、利益和成功共存。空城計的奇巧之處在於:要善於正確、及時地把握對方的戰略背景、心理狀態、性格特性等,因時、因地、因人地以奇異的謀略解除自己的危機。
能把傳統策略運用在實戰中,是蔣介石一種自信的表現。
◎製定策略,依計行事
為人處事,可以委曲求全,可以忍辱偷生,在麵對競爭強大的對手時,可以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可以退一步,期望海闊天空,也可以忍一時,等待風平浪靜。因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但是隻有在還有青山可依靠的時候,才可以忍,才可以讓,才可以退。若是我們連自己的一片青山也將不複存在了,就不能再一味地忍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