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傳統中,孝是一個上頂天,下頂地的東西。因此必須在行為上成為孝的表率,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擁護和信任。所以蔣介石在感情中,也往往用孝字打頭,來掩飾自己的多情和薄情。但實際上,這種虛偽的掩飾隻是讓更多的癡情女子為蔣介石而受傷。
◎用孝順的招牌打掩護
在曆代官場上,一個人如果以孝順父母聞名鄉裏,那麼他進入仕途的道路就相對平坦;但相反,如果他是一個棄父母於不顧的不孝之子,即使他擁有很高的才華也會讓人嗤之以鼻。因而大凡想要出仕為官的人都大力標榜自己的孝行,在取得官位以後,也要延續此道,以獲得同僚的尊重、下屬的稱讚以及上司的賞識,從而獲得更多向上攀爬的籌碼。
蔣介石深知孝道的重要,並以此為掩護,停妻再娶。
蔣介石九歲喪父,家道中衰,其母王采玉守寡26個春秋,把所有精力和希望都傾注在兒子的身上,夙興夜寐,勤儉持家。她是對蔣介石少兒時期,乃至一生影響最大的人。蔣介石對母親也是極為孝順,然而他的孝順更多的是做給外人來看,為了籠絡天下人心,博取好的名聲,他竟然打著孝順的招牌做出休妻的驚人之舉。
1921年6月,蔣母溘然長逝。11月在其妻毛福梅料理完婆婆的喪葬大事後,還沒喘過氣來,便從兒子那裏轉聽到丈夫蔣介石關於休妻的訓示。其中一段是:“餘18歲立誌革命以來,本已早置生死榮辱於度外;唯每念老母在堂,總不使以餘不肖之罪戾,牽連家中老少,故每於革命臨難決死之前,必托友好代致留母遺稟,以冀餘死後聊解親心於萬一。今後可無此念……”
訓示中蔣介石的意思是從前革命的時候,都因為有高堂老母而不能盡力而為。如今高堂已去,就可以毫無後顧之憂,勇往直前,不必擔心連累家人。同時為了不連累發妻毛氏,他決定要休妻為革命。
而實際上,毛福梅並非不知道他的真實意圖。蔣介石休妻的打算不是在母親去世之後才做的。他的目的也並非為革命,而是為了娶當時和他關係親密的陳潔如做合法妻子。表麵上,他在名義上宣布與發妻毛福梅和妾姚冶誠斷絕夫妻關係,彼此關係轉成兄弟姊妹關係。但不久之後,蔣介石與陳潔如在上海結婚了。
蔣介石的孝順是具有複雜多麵性的。雖然他時時以孝順標榜自己,然而在遇到人生重大選擇時,他也不會唯母命是從。當年他想要去新式學堂學習科學知識時遭到了蔣母的反對,她希望兒子能學做生意振興家業,然而蔣介石堅持己見,在妻子的支持下繼續求學,從而獲得了更多的見聞和知識;蔣母臨終的時候一再叮囑蔣介石要終身善待原配妻子毛福梅,否則九泉之下,不能見諒。然而他最終還是“文明離婚”而迎娶宋美齡。
蔣介石的原則就是:我可以用孝順來為自己博得好名聲,而一旦所謂的孝道成了我攀爬路上的絆腳石,我會想法設法地踢開。對待感情也是一樣。
◎表麵革命,內心傳統
蔣介石雖然常表現出革命先行者的姿態,但內心卻保守有傳統的規範和標準。有時候甚至會有一些封建思想的殘餘。
他早年追隨孫中山,崇尚三民主義,無疑是革命的急先鋒。他兩次離婚,三次重娶,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他積極尋求西方支援,觀念開放,能夠和宋美齡完全西化的生活方式並存融洽,都表現出他的開放心態。但是他的骨子裏卻有濃重的儒家思想。他用革命的姿態俘獲了眾多女士的芳心,同時又以相對保守的內心,良好地維持著他們之間的秩序。
蔣介石為了能和陳潔如在一起,對毛福梅說他是為了革命才不得已休妻,在拋棄陳潔如時更是說是為了更好地革命才選擇宋美齡;他還為了迎娶宋美齡而積極地加入基督教,擺出一副追趕世界潮流的架勢,他無論從行動還是言語上都做足了功夫,讓人們都以為他是一個熱愛革命,並且是一個可以為了革命而犧牲自己的人。
蔣介石雖然在表麵上擺出一副革命的姿態,但內心裏還是有自己的原則。蔣介石雖然信了基督教,但他骨子裏還是封建社會的那一套,並沒有因為信仰的改變而有什麼實質性的變化,他內心裏是有原則的,他善於維持宗族的秩序,他可以很好地處理妻妾之間的關係,也可以用封建的倫理道德維持父子之間的良性發展,他是一個內心極為保守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他不是想做中國的華盛頓,而是想做中國的拿破侖,他想做一個統一的國家的至高無上的統治者,這一點決定了他無論怎樣革命,都必定是一個獨裁者。
在該表現出革命者姿態的時候革命,在該保守的時候保守,這是蔣介石獨有的應變之道。在公眾眼前,蔣介石永遠慷慨陳詞誓將革命進行到底,而家族裏,他是用封建的倫理道德在指揮一切。
總之蔣介石的原則就是:革命是宣傳用的外殼,儒家思想是深藏不露的根本。當我需要哪種方式為我所用時,我就選擇哪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