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用字訣(2 / 2)

◎用棄妻盡到孝道

蔣介石雖然一直以孝子自居,但是畢竟他有革命抱負,不能在母親身邊相守,有違“父母在,不遠遊”的古訓。因此,他雖然極不喜歡自己的元配毛福梅,但是仍然和她保持夫妻名分,直到母親去世,才提離婚。而在此期間,毛福梅名義上雖然還是蔣介石的正室太太,但實際上已經成為蔣介石的眼中釘、肉中刺了。

毛福梅嫁給蔣介石,是由雙方家長做主包辦的舊式婚姻。毛氏又是纏足的舊式家庭婦女,從來沒讀過書,年紀比他大,長相又一般。因此,結婚以後,夫妻二人感情極其一般,蔣介石對她很冷漠。所幸毛福梅心地寬厚,性情柔順,“大姐姐”般地悉心照顧心無定性的小丈夫,事夫維謹,同時盡心盡力地輔助蔣母操持家務,極具孝道,深得王采玉疼愛。

二人關係直到1905年,蔣介石到寧波箭金學堂從學於顧清廉時才有改善。當時蔣介石攜毛福梅同往陪讀。這一時期,是蔣介石、毛福梅夫妻生活中最值得回戀的一段“蜜月”,朝夕相處,感情頗為融洽!可惜,好景不長,1906年,蔣介石考入浙江武備學堂,再送保定軍校,後又出洋留學,回家鄉相聚的時日就為數不多了,他又恢複了以往對毛福梅若即若離的態度。

1910年,蔣介石的長子才呱呱落地。毛福梅也是滿心歡喜,覺得有了孩子,一定能讓一直在外的丈夫收心。隻可惜天不遂人願。蔣介石從日本回國後,在溪口隻住上三宿便急急赴滬,參加起義去了。從此之後,毛福梅一直是照顧婆婆,撫養幼子,十分辛勤。

蔣介石自然知道毛福梅對自己母親的孝順,也知道母親對媳婦的讚賞。但是他心目中,毛福梅仍然是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農村婦女,甚至越想越覺得她愚昧可憎。隻是在母親麵前,他不斷發誓,要對妻子有始有終。

王采玉和毛福梅婆媳倆相伴了20年,王氏視媳婦如同親生女兒,毛福梅也把婆婆當做親娘一樣。可等到蔣母剛撒手人寰,蔣介石便認為毛福梅已經替他完成了孝道,沒有任何利用價值,於是一封休書寄給了毛福梅的哥哥。

把一切關係都用是否有利用價值作為衡量,這或許是蔣介石爬上權力高峰的手段,卻也為他摔下高峰埋下了伏筆。

◎用家鄉作為老巢

從積極的一麵說,同鄉關係可以產生一種凝聚力,增加團結,互相幫助。一些權謀家運用鄉情、親情乃至於同學、朋友、師生等關係,培植勢力,結黨營私,以獲得成功。

蔣介石始終把家鄉作為自己強大的後盾,當在外闖蕩中取得暫時的失敗時,自己還有重新開始的根據地。同時他家鄉裏還有很多的支持者,讓自己隨時有可能東山再起。

每次蔣介石下野,都會悄然踏上了返回家鄉奉化的路程,居住在豐鎬房或者雪竇寺上,笑看雲卷雲舒,俯瞰局勢變化。這裏是他的出生地,也是能夠源源不斷給他帶去力量和安慰的地方。

1949年,蔣介石逃往台灣,之前曾到溪口與族人道別。長期受到蔣介石庇護的溪口人曾問蔣介石何時回來,蔣介石當時伸出了三根手指。後人猜測蔣介石當時的意思,應該是指三年。有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剛剛到台灣的蔣介石對於自己殺回大陸,還是信心百倍的。不過三年之後,他不僅沒能反攻大陸,還接連丟掉了沿海的諸多島嶼。

雖然蔣介石在遺囑所言:日後光複大陸,中正生於斯長於斯,要將遺體移返南京,葬於中山先生之側。但他終究是沒有在有生之年重回大陸,回到他的家鄉溪口村。

其實,不僅是他自己想回來,就是他的“老對手”、“老朋友”毛澤東,也可能是有等他有朝一日回老家看看的心理準備的。1949年5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七兵團21軍61師進駐溪口,溪口解放。毛澤東主席指示“在占領奉化時,要告誡部隊,不要破壞蔣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築物。”

這一點,充分體現了毛澤東的遠見和大度。說是遠見,是因為要留下蔣介石思鄉的根,讓他牢記盡管跑到了台灣,但兩岸還是一家。

可見用家鄉作為老巢,是蔣介石一生的心願,也是他始終沒有實現的夢想。在國共兩黨長期的交往中,毛澤東自始至終表現出來的遠見與大度,確實是蔣介石所無法比擬的。最終兩人的成敗,最根本的原因固然是他們信奉的主義不同,但他們兩人的個性修為,也有一定的關係。光是安撫了家鄉人是遠遠不夠的,真正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