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家眼中,一切都為己所用。隻要對自己有利,任何手段都可以隨意使用。這讓蔣介石的家中上演了一幕幕用親情為政治鋪路的冷血場景。
◎用親情軟化兒子
很多時候,家人之間也是不可避免會發生一些誤會和爭端的,有時甚至是信仰的不同或是道路選擇的不同。蔣介石在遇到上述情況時,大打親情牌,想要通過感化兒子來使他走上和自己相同的政治道路。
蔣經國到蘇聯留學之後,很快就成為了狂熱的“左”傾分子。他支持共產主義,並發表公開信,譴責父親的所作所為。這件事讓一貫不忘舊仇的蔣介石耿耿於懷。蔣介石雖然企盼兒子的回歸,雖然他又是一個舊仇不忘且必報無疑的人,他對蔣經國在《真理報》上發表的嚴重傷害他“威嚴”的公開信耿耿於懷。因此,蔣經國要見他與宋美齡時,他讓兒子吃了閉門羹。經過心腹陳布雷的勸解,才予以寬恕。兩個星期以後,還是接見了蔣經國。如果換了另一個人如此地冒犯他,肯定被置於死地,親情戰勝了冷酷,他也要用親情來軟化蔣經國。他沒有讓蔣經國在自己身邊久留,立即派人把蔣經國及其妻兒送回到老家溪口。在溪口自然會有阿諛奉承者安排熱烈歡迎的場麵,當時的《大公報》載文作了這樣的描述:“車近洋橋,便緩緩而駛,人群一擁而上,口號與鞭炮齊鳴,直鬧得震天價響”。如果說這種安排是塗上一層親情的“政治性歡迎”的話,那麼,安排蔣經國與其母毛氏的見麵,則是一種親情在心靈上的震撼。記者作了素描:“這時的蔣經國,一步緊似一步,一眼望見親娘坐於正中,便急步踏上,抱膝跪下,放聲大哭,方良和愛倫也上前跪哭!毛氏早已心酸,經不住兒子的哭,也抱頭痛哭!一時哭聲震蕩室內,好不淒楚!”這是一個政治導演絕妙的安排,“政治企圖”融於親情中,通過血緣的自然循環,把外在的震撼帶進腦海,去引爆心靈的震撼。蔣經國在母親身邊一住就是一年。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請看看曹聚仁的神筆的描述:“那個夏天,他們這一小圈子,就在炮火連天的大局麵中,過著樂陶陶的天倫生活。”這種“樂陶陶的天倫生活”對蔣經國所追求的“信仰”的淡化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我們不好估量,但肯定是有的。這是一種潛移默化,使人不加防範,況且,蔣經國已放棄了防範,而自願地接受親情的軟化。蔣介石的“洗腦術”旗開得勝,可以說成功了一大半。
蔣介石總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為自己服務,就連親情都可以用作籌碼。連家人也被他當做棋子,加以操縱,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用兒子掩飾反蘇意圖
厚黑學家總是懂得利用一些借口和行為讓自己的某些決策和行為是合情合理的,必要的時候,善於利用親情,尤其利用子女作為自己行動的借口開展自己的計策,讓自己的行為變得可以接受,可以理解。
蔣介石就是這樣。他本人是反蘇的,但是他把自己的兒子送到蘇聯去留學,假裝出親蘇的麵目。蘇俄顧問和中共領導在政策上存在一些“左”的錯誤,激化了矛盾。三二〇事件發生時,率領蘇聯顧問觀察團的布勃諾夫總結道:“蘇聯顧問對參謀、軍需、政治的集中管理太快,在中國軍官的脖子上形成了參謀部、軍需部、黨代表和顧問五個套子。”這種情況和中國軍隊曆來的習慣毫無共同之處。張國燾在《我的回憶》一書中寫道:“蘇俄在廣州的軍事顧問季山嘉等在軍事工作上所采取的方針和態度是使蔣氏產生反感的重要因素,他們主管軍事委員會、參謀通訊、後勤航空、海軍等業務,無論在見解、態度和生活習慣上,都易引起一個身負不凡的中國軍人不快。”可是即使蔣介石反蘇,1925年10月,蔣介石又把大兒子蔣經國送到蘇聯留學,掩藏自己的反俄意圖。
蔣介石認為,親情尤其是子女的事情是很重要的,通過對子女的一些做法和教育可以表現出自己一定的心態和主張,當自己百口莫辯或者企圖掩飾些什麼東西的時候,可以利用對於子女的考量來使自己的行為合理化,讓自己得到大眾輿論的理解。在不擇手段追求成績的時候,蔣介石滿以為可以把子女的未來當作自己的擋箭牌,把自己刻畫成為一個慈祥的父母的樣子,借此避開大眾的輿論。當他策劃一些陰謀詭計的時候,就可以借用規劃子女的發展和子女的動向來彰顯無辜,讓別人對自己無所戒備。
蔣介石一直認為為了成功可以不擇手段,但他也明白誰如果堂而皇之打出叛逆的旗號,那麼大眾輿論一定是譴責和否定的,所以,他用子女作為自己的擋箭牌,就能推開反對者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