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四,鼠肚雞腸:李宗仁說,蔣介石剛愎黠傲,猜忌嫉妒,偏私狹隘,實在令人看不慣、氣不公。1926年深秋時節,江西已見嚴霜。長期生活在嶺南的兩廣戰士,凍得瑟縮難耐,恰在這時,軍毯從後方運來,蔣介石指示俞飛鵬(兵站總監),優先發給第一軍傷兵,慰勞銀圓時,也照此辦理。俞飛鵬說:每一醫院中都住有各軍傷兵,怎麼辦?蔣說:“不管,不管!他們自有他們自己的軍長!”
蔣介石說這番話時,忘記了他的北伐軍總司令身份。
蔣介石的這種做法,人們不僅不會因此而羨慕第一軍的特殊化,相反會招致友軍的怨忿、部曲的離心。難怪李宗仁說他隻是偏將之才,不具有主帥之尊。
鏡頭五,諉罪他人:翻開中國廿四史,帝王做了錯事,下詔罪己者,不乏其人。在景山上吊殉國的朱由檢(崇禎帝)就多次下罪己詔。“四·一二”之前,北伐軍所向無敵。蔣介石反共,發動“四·一二”政變之後,北伐軍因失去政治工作而丟了靈魂。所以當蔣介石繼續“北伐”時,便多次受挫。臨城一戰,損失很大。蔣任命的前敵總指揮王天培,被迫率部退到安徽宿州。為此蔣介石在南京召開緊急會議,研究作戰方案。蔣介石在會上表示:要反攻,奪回徐州。李宗仁說,徐州為四戰之地,無險可守,不如守住淮河天險,待武漢反共局勢有了眉目再作打算。這樣,蔣介石感到難堪,他表示一定要拿下徐州,否則不回南京。李宗仁對此不再表示異議,但他心裏不服。在李看來,主帥這樣意氣用事,怎能不敗,遂向蔣告別。
李走之後蔣揮軍反攻,與孫傳芳軍隊大戰於淮河、徐、蚌之間,先是蔣軍進展迅速,孫軍連續後撤。蔣心中很高興。豈知是中了孫傳芳的誘敵之計,在徐州城下,被孫軍迂回包抄,蔣軍全線潰敗,倉皇退回南京。他羞怒之餘,把敗軍之責,全部發泄到前敵總指揮王天培頭上,王天培便成了蔣介石的槍下鬼。
三國時,袁紹兵敗冀州,在退軍途中他說:“吾不聽田豐之言,致有此敗,今吾歸去,羞見此人,”因而殺了田豐。蔣介石的風格遠不如袁紹,更不如下詔罪己的帝王。
蔣介石隻會下詔罪人。
這一係列鏡頭,映入李宗仁的眼簾後,使他看穿了蔣介石,所以他不願和此人為伍,更不願和此人稱兄道弟。
曆史是很會捉弄人的,蔣李二人越是不合,卻又總是使他們在人生的旅程中難解難分。他們有時合作,在合作中對立,有時貌似合作,卻又暗中作耿,有時外似尊重,而默默中又極力排擠對方,直至兵戈相向。俗話說“不是冤家不聚頭”,信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