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表麵上看去,李宗仁對蔣介石畢恭畢敬,可在骨子裏卻完全是另一回事。
1925年5月11日,蔣、李第一次見麵時,李對蔣的印象就很不佳,說他“勁氣內斂”、“心狠”。後來,李和白崇禧在廣州珠江頤養園聊天時,又對白說:“古人有句話,叫做‘共患難易,共安樂難’,像蔣先生這樣的人,恐怕共患難也不易!”
李對蔣的這些評語,顯然是來自切身,發自內心。
前文說過,李宗仁有問鼎中原之誌,他在統一廣西,參加國民黨之後進而提出北伐,是他思想發展的必然邏輯。然而在中國,自袁世凱死後,喊出統一中國口號的人,既有文官也有武將,既有愛國誌士,也有以統一為借口、擴充地盤、搜刮人民、塗炭百姓的民賊。在中共出世前,隻有孫中山真正為救中國、鏟除軍閥、澄清玉宇不懈奮鬥。遺憾的是未及出師身先死,致使蔣介石夤緣時惠,當上了北伐軍總司令。
談到北伐,在當時誰都議論,是相當時髦的漂亮話。動真的,要行動、要膽略,非同小可,各路英雄,各色人等,都紛紛登台表演。蔣介石在北伐的舞台上表演得不出色。請看李宗仁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麵,認真觀察的幾個鏡頭:
鏡頭一,無意北伐: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剛剛過去,李宗仁來到廣州,和國民黨要員商談北伐大計,蔣介石就是不讚成北伐者之一。這位手握重兵的將軍對李宗仁說,廣州情況複雜,現在如何能談北伐呢?據李宗仁說,後來是由於他的反複遊說、鼓動,到5月才命葉挺率領獨立團,揮戈北上,師出肇慶;他一路奪關斬將,很快打到攸縣。6月2日,李宗仁的第七軍也傳來北伐捷報。在這種形勢下,唐生智感到事有可為,宣布就任早該就任的第八軍軍長。蔣介石比唐沉著,6月5日,國民政府發表他為北伐軍總司令,到7月9日,他才通電就職。李宗仁對蔣介石如此踟躕不前,頗有想法。
鏡頭二,閱兵出醜:北伐師出,將士披堅執銳,所向披靡,很快打到長沙。蔣介石、李宗仁、唐生智等人,自是喜笑顏開。興之所至,心血來潮,不知是誰,提議舉行閱兵式,時間安排在1926年8月14日。這日天公作美,雨季的長沙,竟然天朗氣晴、熏風微動。受檢閱的兩萬多人,軍械整齊、旗幟鮮明。蔣介石等一行,分乘駿馬出現在檢閱場,在軍樂聲中緩緩前進,蔣介石在馬上舉手答禮,頗有一點大將風度。不料檢閱到第八軍時,由於軍號聲刺耳,使蔣的坐騎受驚,這馬大嘶一聲,前蹄高揚,向校場中心狂奔。不善騎馬的蔣介石,頓時滾鞍落馬,而右腳卻仍套在鐙裏,被拖出兩丈多遠。由於蔣穿的是馬靴,經馬一拖,從腳上脫落,蔣才臥在地上,未受重傷。當眾人將他扶起時,隻見蔣仍氣喘籲籲,新嗶嘰軍服和白手套,都染滿了汙泥,勉強一顛一跛檢閱下去。這和李宗仁的騎術,簡直無法相比,李能在馬疾馳奔跑時,據鞍躍上躍下,反複十餘次,氣不長出,麵不改色,師友們都為之讚歎,送他一個“李猛仔”的綽號。李見主帥不善騎馬,使他都有些汗顏。
讀過《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的人想必還能記得,該文“注釋”
中說“……蔣介石的反革命麵目還沒有充分地暴露出來……地主富農則不高興他,造出了……蔣介石傷腳的謠言。”其實不是謠言是真事。
鏡頭三,言而無信:北伐戰爭的炮聲打響之後,進來一批蘇俄援助的軍火,蔣介石主動表示要撥給李宗仁部隊一部分。蔣介石說這些話,原隻是對李討好一番,並無真給之意,可是李宗仁卻認真起來,幾次派人去領,都碰了釘子,管發放槍支的人說:未奉蔣總司令條諭,不能給。某日,李宗仁向蔣介石辭行,就便重提蔣許諾撥槍之事,蔣不肯正麵答複,隻是顧左右而言他。李實在按捺不住,對蔣說:“我領了這些武器,是去打敵人啊!”在這種情況下,蔣再也難以用托辭應付,不得不撥給李宗仁部隊一千支七七口徑步槍,四挺機槍。槍雖到手,氣實難消,多年之後,李宗仁提起此事,仍有憤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