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李宗仁的簡曆,便知他是少年得誌之人。他1908年考入廣西陸軍小學堂,1912年轉入老桂係陸榮廷辦的廣西陸軍速成學校,畢業後經人延攬進入滇軍,之後再到桂軍中任職,很快由排長升至營長。正在他官運亨通之際,1920年8月,粵桂之戰爆發,李宗仁乘桂係戰敗之機,拉出一批軍校出身的桂籍下級軍官和十一個連的兵力,退往玉林。不久,李被粵方委任,當上了粵桂邊防軍第三路司令。於是,李以玉林為地盤,整軍經武,為新桂係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再稍後,又接受孫中山派往廣西的省長馬君武的委任,當了玉林警備司令。馬君武及粵軍退出廣西後,李自行通電,就任“廣西自治軍第二路總司令”。
誠如李宗仁自己回顧那樣,他不是演義小說,名人傳記中描繪的“少有大誌”、“以天下為己任”的超常脫俗的偉人,然也確有與眾不同之處。就在他任“廣西自治軍第二路總司令”時,桂軍黃紹竑率部來歸,不料轉年3、4月間,又自行開拔,投向廣東方麵。李的部下對黃的不辭而別,很惱火,要去追殺,李深知黃某非久居人下之人,遂力排眾議,不去追擊,從而使日後李黃再次合作,統一廣西成為可能。
李宗仁駐軍玉林前後,廣西幾乎是處在無政府狀態,諸多小軍閥遍布廣西全境,各不相屬。人槍較多者,自封什麼“總司令”、師長、旅長;人槍較少的自稱為“司令”、“幫統”不等,總之都是各行其是的草頭王,京劇《沙家浜》中胡傳魁式的人物。大大小小,屈指算來約十一二個。他們先後為李宗仁蕩平。
到了1923年,李宗仁所部改稱桂軍。經李濟深、陳銘樞介紹,李宗仁加入國民黨。1924年,與黃紹竑所率討賊軍合兵一處,稱為“定桂討賊軍”。李任總指揮,黃任副總指揮,在不到兩年光景,先後擊敗了老桂係的陸榮廷和沈鴻英。陸、沈在廣西,資曆深勢力大,誰也沒想到會敗在二十五歲的年輕人手下。人們自然也由此對李宗仁刮目相看。1926年1月,李宗仁在國民黨二大上居然當選為候補中央監察委員。
不難看出,李宗仁的亨通官運,是闖出來的,且在闖的過程中,他的勢力雖膨脹迅速,但頭腦冷靜,拒絕與舊軍閥為伍。他不安於廣西一隅,也不隨意投靠。他非池中之物,不會久居人下。他既有問鼎中原之心,自然不願為蔣介石稱霸效命。
一紙蘭譜,在李宗仁心目中能值幾何?
李宗仁沒把蔣介石放在眼裏,當然還有更多的理由。我們且看北伐中的蔣李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