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原逐鹿,鹿死蔣手(1 / 1)

在不到兩年光景,蔣介石就接二連三擊敗李宗仁、張發奎、唐生智、石友三等人。這使他”削藩“的信心增強了,搞獨裁的意誌更堅定了。一時間各派軍閥、黨內元老、大小政客,蔣都沒看在眼裏。在蔣的心目中,削平馮、閻兩大派,隻是時間和時機問題。

馮玉祥和閻錫山此刻也在想如何與蔣介石鬥,不但不要被蔣消滅,還要戰而勝之。這樣一來,中華大地烽火連天,硝煙彌漫,弄得黎民百姓歲無寧日。蔣、馮之間鬥,蔣拉閻鬥馮;馮、閻之間鬥,馮部下去聯蔣以製閻;蔣、閻之間鬥,閻與馮結盟共同抗蔣。他們之間的鬥,由暗鬥到明爭,由通電對罵到戰場火拚。在蔣、閻、馮互鬥過程中,狡猾的閻錫山,逐漸悟出一個問題,他的大敵主要是蔣介石,他自我推測,一旦動起手來,未必輸給蔣介石,因為蔣在軍閥政客中,相當孤立;若把各派係的軍隊、各方麵的政客串聯起來之後,憑我閻某軍事、經濟實力,可以成為盟主。

閻的上述估汁沒錯。1930年3月,閻抓住了蔣處境孤立的有利時機,兩次發通電譴責蔣介石,明確對蔣說:“武力不足以統一全國”,你蔣介石想“削藩”辦不到。他表示和蔣“同時下野”,這無疑是向蔣介石將了一“軍”。

就在這蔣閻矛盾日益激化之際,國民黨改組派陳公博、王法勤,西山會議派鄒魯、謝持等人,乘勢推波助瀾,紛紛致函致電閻錫山,敦促他推舉他領導反蔣,擁兵二十萬的馮玉祥也一再表示,隻要閻領導反蔣,馮某唯命是從。

這期間各派都有代表在太原。但廣西代表的參加卻是一種誤會與巧合。

1930年8月避居香港的郭德潔,正當她寂寞無聊之際,她的一位好友舒之銳,從故都北平發來了邀請信,約她來北平觀光,這本是私人遊曆性質,誰知經新聞媒體報道後,正值擴大會議高潮時期,北平冠蓋雲集,包括汪精衛、閻錫山在內的大小政客們獲悉桂係巨頭李宗仁夫人郭德潔女士北上的消息後,他們猶如注射了興奮劑一般,彼此奔走相告。當郭德潔在天津港登岸時,軍政各界代表數百人舉著橫幅,打著小旗,列隊在碼頭上歡迎。郭德潔不知這歡迎場麵的緣由,她內心一麵猜測,一麵笑容可掬的向歡迎者頻頻還禮。郭氏抵達北平時,歡迎場麵更是熱烈。下榻之後,國民黨中的元老鄒魯、謝持、張知本等這些年近花甲之人,都來訪拜這位不到而立之年的女性,和她懇談。已過不惑之年的陳公博、陳璧君夫婦,遇到這種場合,也急忙趕去拉關係。

原是到北平觀光遊曆的郭德潔,做夢也沒想到,如此受歡迎、受器重。不過她很快就悟出了個中的奧妙,尷尬表情迅即為之一掃,竟談笑自若有來有往的與各方代表酬酢起來,她把假戲真唱,居然成了桂係參加擴大會議的代表。

1930年3月,雲集太原的各方代表,一致推舉閻錫山為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為副總司令,共同反蔣。這樣,開始了空前規模的軍閥大混戰,在東起山東,西迄襄樊,南至長沙,北到河北數千裏戰線上,一百多萬軍隊互相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

大混戰之初,閻、馮部隊進展較為順利,接連攻克濟南、商丘,逼近徐州、蚌埠;桂係軍隊也攻占了長沙、嶽州。稍後,蔣介石策反閻、馮手下將領韓複榘等人倒戈,戰爭遂處於膠著狀態。

一直處於舉足輕重地位的東北軍張學良,在蔣、閻雙方爭相拉攏的情況下,按兵不動。8月末,蔣軍攻下濟南,9月18日,張學良表態,發出擁蔣通電,遂即揮師入關,直下平津,馮、閻腹背受敵,不得不通電下野。

李宗仁見此情況,明知大勢已去,遂將軍隊撤出長沙。在這時湖南大旱,赤地數百裏,無糧可購,桂軍給養中斷,很快退回廣西。在退軍中,糧餉兩缺,也是天無絕人之路,正在困窘之時,閻錫山寄給桂係四十萬元巨款,為李宗仁解了燃眉之急。慳恪出名的閻錫山,何以對桂係如此慷慨?原來閻在東北軍入關後,明知大勢已去,索性把手中公款去做順水人情,說不定將來還會對自己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何況他一直誤以為去北平觀光的郭德潔,是李宗仁派去的桂係代表,是對他的支持,所以便分給李宗仁一杯羹。

且說桂係退回廣西老巢之後,處境依然困難,連年內戰,弄得民不堪命,財源匱乏,桂係主要頭麵人物之一的黃紹竑,心懷去誌,李、白二人多方勸阻、挽留,均未奏效,終於發出措辭委婉的息兵下野通電,之後經越南去香港。

在嚴重困難局麵下,李、白二人經過反複計議,先下手將盧漢所部滇軍趕出了廣西,解除了南寧之圍。他們的另一個驅趕目標,自然是廣西境內的粵軍。桂軍剛剛將槍口對準粵軍,粵方代表來到了廣西,表示握手通款言和之意。此刻的李、白,處境正難,對於粵方的主動舉措,自是求之不得,雙方一拍即合。粵軍遂即撤離廣西,彼此化幹戈為玉帛。

廣東粵軍對廣西由打到和,這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之謎何在,若揭穿其底還須從中原……

全書選載完畢,更多精彩,請見原書。呼籲購買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