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魅力——各地特色(2 / 3)

■ 剪紙雙喜圖

八仙桌 指桌麵四邊長度相等的、桌麵較寬的方桌,大方桌四邊,每邊可坐2人,四邊圍坐8人,猶如八仙,故民間雅稱八仙桌。八仙桌結構簡單,用料經濟,一件家具僅3個部件:腿、邊、牙板。桌子的名稱在五代時方才產生。現在可考的八仙桌至少在遼金時代就已經出現,明清盛行。

這其中尤其以沔陽雕花剪紙最為有名。

沔陽也就是後來的仙桃市,地處江漢平原,位於湖北省中南部之長江、漢水交彙的衝積三角洲上,早在新石器時期,這裏就有先民在這塊土地上開拓生息了。

作為傳說嫘祖發明剪紙的起源地和素有“歌藝之鄉”美稱的沔陽,其民俗剪紙共分為婚俗、喪俗、服飾、宅居裝飾、歲時節令5類,而且別具特色。

自古人生重禮儀,在沔陽,人們對婚俗尤為重視。結婚被人們視為終身大事,剪紙在其中應用也最為廣泛。

結婚時,男方要舉行“告祖”儀式,向列祖列宗稟告,祈求祖上保佑。在大堂八仙桌上擺10碗葷菜,每碗菜上覆蓋紅雙喜字剪紙,再插柏樹枝於菜碗之中,意思是:鬆柏常青,祝夫妻百(柏)年好合,家庭百事順遂。

堂屋正中牆壁上懸掛巨幅奪目的鮮紅雙喜字,配以寓意吉祥和瑞慶圖案的剪紙,如龍鳳呈祥、鴛鴦戲水、喜鵲登梅、金魚鬧蓮、鳳穿牡丹、連(蓮)生貴子等,分別貼於大門、洞房門及玻璃窗戶上。

此外,男方過禮的豬肉、魚、酒等一切禮品上和女方陪嫁品上均蓋有紅喜字。還有衣箱封口和彩轎封門用的紅喜花。

《梁山伯與祝英台》 它與《白蛇傳》、《孟薑女》、《牛郎織女》並稱我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其中,梁祝傳說是我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我國民間傳說。梁祝故事在民間流傳已有1460多年,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

■ 剪紙鴛鴦

傳說新娘所乘坐的彩轎,最初的時候是不封門的。自從《梁山伯與祝英台》悲劇故事出台後,為防止類似事情發生,沔陽民間就興起彩轎封門來。不僅貼喜花剪紙,還要上銅鎖,以保新娘的絕對平安。

新娘在娘家辦嫁妝時,繡的壋枕、圍裙、襪底、雲肩、花鞋等繡品,都少不了剪紙花樣的裝飾。

一般來說,繡花辦嫁妝,姑娘們特別重視,因為它是姑娘們心靈手巧的見證。

結婚新人入洞房後,親友們特別是那些大嫂小姑在鬧房時,要翻箱拿出新娘自做的繡品,評議欣賞,有如新娘舉辦的一次個人剪紙和刺繡展覽,使參觀者大飽眼福。

昔日,沔陽流行請道士為亡人做道場的習俗,即為死人超度亡魂。道士身著法衣,手執引路幡,有節奏地擺動,口裏念念有詞,揚言為死人招魂、引路。

■ 剪紙

在道士的法衣上繡有壽字和浮雲、蓮花、萬字格等花樣;引路幡全係鏤空的長條形素色紙剪貼而成,上有三角形紋樣,下有兩方連續花邊及篦齒紋的垂須,中段有寶相花。

婦女死後,家人要給她穿繡花鞋。鞋上繡“一蟾一鶴”,或者是“雙狗喝血”。據說,隻有如此,才能讓死者順利抵達陰曹地府。

俗話說“年小月半大”,沔陽南部有吃元宵,北部有吃團子的風俗,最熱鬧的是賽花燈。

彼時是剪紙藝人們大顯身手的極好時機。花燈上多有剪紙吉祥圖案,尤其是走馬燈上,四季花鳥、各種人物故事,如劉海砍樵、八仙過海、文王訪賢等,百看不厭。

農曆三月清明節,俗稱“踏青”,家家上祖墳。在墳上插吊錢,這種吊錢是用白紙剪成鏤空的長條形狀,近似引路幡,中間剪有內方外圓的銅錢圖案,表示對先輩亡人的懷念。

在古時人們的心目中,凡是墳上插有吊錢的,說明死者家裏有後人,而且講孝心。否則即是後人無孝心或絕了後塵。民間曾流傳道:“養兒不祭祖,猶如喂豬狗。”可以說,沔陽清明節祭祖都一直非常盛行。

每年的農曆四月二十八是城隍菩薩的生日,每到這一天沔陽縣城一帶民眾做城隍會。前麵抬城隍菩薩遊街,後麵緊跟獅子、龍燈、高蹺、采蓮船以及各店鋪紮出的故事人物和不戴麵盔的“急腳子”。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舉天星,即用5米長竹竿,底部用棍棒紮成架子,以防止傾斜。竹竿頂部置一小座椅,上麵坐有不足一歲的嬰兒兩名,穿古戲服裝,扮演戲劇和故事角色等。

這些角色多雇用貧窮人家的小孩裝扮,由人們抬著出遊。坐在上麵的嬰兒穿的古戲服以及踩高蹺的人物服裝上均有繡花,采蓮船及各種故事中均有剪紙圖樣。

■ 剪紙

采蓮船 又叫“劃彩船”“跑旱船”,是湖北沔陽也就是後來的仙桃市城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為沔陽湖區人民模仿駕船采蓮而創作的一種歌舞形式。采蓮船與仙桃所處的地域有關,江漢平原湖水茫茫,蓮花飄香,乃魚米之鄉。曆來盛產蓮藕,因而采蓮船這一藝術形式在仙桃廣為流傳。仙桃采蓮船又以獨特的藝術表演形式而聞名於荊楚大地。

在沔陽民間,有農曆五月端陽,諸神下凡帶來災難,毒氣大的傳說,必須高度重視驅邪避災,因此給孩子們額上擦雄黃,家裏門角落豎艾草,煮粽子的鍋裏放蒜,以之解毒、消災、去疾。還給孩子們胸前掛香包。香包上繡有五毒。意在以毒攻毒,可以抵禦一切毒氣。表達了家長願孩子吉祥平安的審美意識。

俗話說,農曆七月初一鬼門開,十五鬼門關。各家各戶都要給亡人燒紙錢和“袱包”、“叫飯”。據說那些孤魂野鬼若無人管,就會在四鄉害人。

為保一方平安,那些有錢人家出錢,請道士做齋。煮稀飯潑灑在野外,供野鬼們吃。夜裏,還要放路燈與河燈,將紮的紙船和蠟燭、紙錢在河邊一起燒掉。“紙船明燭照天燒”,意即為孤魂野鬼照路,送他們回陰曹。

這時,道士穿的法衣上麵有繡花用的剪紙寶香花、萬字格,以及壽字等圖案;河燈、路燈,也是剪成荷花瓣形狀,中間點的油燈;紮的紙船上也少不了剪紙花樣。

踩高蹺 是我國傳統民間活動之一。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也稱“高蹺”、“踏高蹺”、“紮高腳”、“走高腿”,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多在一些民間節日裏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在廣場進行表演,因此深受群眾喜愛。

■ 剪紙橘榴富貴

總的說來,沔陽剪紙由於地域、曆史和文化等各方麵原因,具有荊楚特色、宗教特色、水鄉特色、工藝特色、江湖特色等與眾不同的地方。

傳統的楚文化崇鳳、尚赤,因此,沔陽民俗剪紙也多有鳳凰為主體的花樣,如丹鳳朝陽、雙鳳朝陽、鳳戲牡丹、雙鳳雙喜、龍鳳呈祥、鳳凰展翅、龍鳳雙全、百鳥朝鳳、龍飛鳳舞、彩鳳雙飛、鳳凰於舞、鳳凰來儀、鳳友鸞交、鸞鳳和鳴。

剪紙中鳳凰的姿態或亭亭玉立,或翹首挺立,或健步跨越,或展翅高翔,表現出一種自信、向上、健美及生機勃勃的活力,其神態和造型,保持了楚文化的風格。

沔陽雕花剪紙,尤其是服飾剪紙多用紅色花線刺繡。特別是婚俗剪紙中,全是紅與大紅色紙剪刻製成,能起到增添喜慶氣氛作用,深受民眾的喜愛,可見楚文化遺風之一斑。

沔陽剪紙也具有濃鬱的宗教特色,據《沔陽縣誌》記載:

唐代佛教流行沔陽;清代末期,全縣有寺廟197座。

麒麟送子 是我國古時候祈子的一種方法。傳說中麒麟是仁獸,是吉祥的象征,能為人們帶來子嗣。相傳孔子將生之夕,有麒麟吐玉書於其家,上寫“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王”,意思是說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這一記載於晉王嘉《拾遺記》中的典故是麒麟送子的來源。

■ 剪紙丹鳳朝陽

因此,當地的人們常受迷信思想的束縛。結婚時,有照麒麟送子的剪紙貼於房內。如果結婚後3年沒有生育,女人就要去廟裏向觀音菩薩求子,燒香化紙、叩頭。

回家後自己剪一個紙人,或者暗地裏找剪紙藝人買一紙人,紮在褲腰帶上等到懷了孕之後,就將紙人燒掉。有的想生兒子,那麼剪的紙人定顯露出男性生殖器,以為如此才能如願。

沔陽縣城的東嶽廟修有陰曹地府閻王十殿。十殿中有入地獄、下油鍋、過奈何橋、坐血湖池等數十樣恐怖的泥塑,讓朝拜者毛骨悚然。因此,民間喪俗有婦人死後,家人給死者穿“一蟾一鶴”的繡花鞋,謂之“一縛一屬,死了不過奈何橋”。

據巫術者說,死人到陰間去的必由之路上有一座獨木架成的又長又細的奈何橋。後人講孝心,不讓死者過這座危險的橋,特地做雙“一蟾一鶴”的繡花鞋給她穿。

奈何橋 在我國道教觀念中是鬼魂曆經十殿閻羅的旅途後準備投胎的必經之地,在這裏會有一名稱作孟婆的年長女性神祇,給予每個鬼魂一碗孟婆湯以遺忘前世記憶,好投胎到下一世。“奈何”一詞,引自梵文,是地獄的意思。傳說死者到這裏,有罪的要被兩旁的牛頭馬麵推入“血河池”遭受蟲蟻毒蛇的折磨,而行善之死者過橋,卻非常簡單。

■ 剪紙鳳凰

若是走天上,可架鶴;走水麵可騎蟾。或在鞋上繡兩條狗,中間放一個盆子,稱“雙狗喝血”。

傳說,婦女生兒女時,流出了許多汙血。死後,閻王令她們把那些汙血喝幹淨。後人為不讓先人造罪,於是用“雙狗喝血”來相助。

沔陽剪紙與北方剪紙的粗獷、奔放特色正好相反,顯得精細入微。首先是它的構圖豐滿,運用“散點遺視”,在平麵上表現立體人物,點、線、麵有機結合。

剛柔相間,黑白對比,虛實相生。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因此人物形神兼備,重在以形傳神,栩栩如生,線條流楊、圓潤,陰刻、陽刻並用,鏤空、留實俱佳。

破工也就是俗稱的插刀尤為精巧。藝人用雕刀在剪紙作品適當的部位,一刀一刀地插出放射形的圖形來,或者以插刀走邊,對人物的須發、服裝,動物的禽羽、獸毛的紋式進行美化,具有濃厚的裝飾風格和濃鬱的鄉土氣息,深得民眾喜愛和專家們的好評。

沔陽剪紙的傳承,多是師傳徒、父傳子、子傳孫、兄傳弟、母傳女、姊傳妹等,比如清朝末年彭場窯灣村的剪紙藝人王丫環,他在彭場一帶教的徒子徒孫,據不完全統計,就達30多人。同時,藝人之間,還要說江湖行話:師兄師弟相遇,那是十分親熱的。若是遇到未曾從師的藝人,江湖上對他是輕視的。

■ 剪紙年年有餘

沔陽古時多有水患,藝人們以雕花樣養家糊口,成為謀生的手段。還有長埫口鎮石剅灣和彭場窯灣等地,田少勞力多,農民們為了補貼生活,有不少人農忙種地,農閑雕花樣賣。

另外,我國北方大多女性剪紙,而沔陽是男雕女繡,雕刻剪紙女性極少,鳳毛麟角。剪紙藝人也絕大多數分布在農村,城鎮的剪紙能手極為罕見。所有這些,都構成了沔陽剪紙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點。

閱讀鏈接

俗話說,衣食足,禮儀興。小孩過周歲、10歲,老人做壽,古時的社會多送繡品,而現在沔陽興做生日圃匾。

匾用五彩的吹塑紙製成。輕便美觀,十分俏銷。匾上有過生日人的相片、姓名、出生年月、吉祥語和生肖圖以及花邊、角花等剪紙裝飾。

浙江樂清的細紋剪紙

■ 剪紙 牆頂花-雙鶴梅花

浙江剪紙曆史悠久,樂清的細紋龍船花、溫州地區藍印花布的紋樣和永康的戲曲人物剪紙都很有名。其中,溫州樂清的細紋龍船花已有數百年曆史,在我國剪紙百花園中獨樹一幟。

樂清細紋龍船花也叫“樂清細紋刻紙”,它繼承了我國剪紙藝術的“鏤空”和“雕、剔、刻、剪”等技巧。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是在元朝大德年間,《樂清工藝美術》中寫道:

社裏笙歌達旦,通衢剪彩為眾共賞,與民同樂。

元、明時期,隨著“龍船燈”活動年年頻頻出現,人們的審美能力也在不斷地提高,民間藝匠通過不斷的實踐與創造,使細紋剪紙的語言開始豐富,技法開始熟練,紋樣開始精細。

■ 剪紙 禮花-鳳穿牡丹

細紋剪紙 又名“細紋刻紙”,流行於樂清。最初多應用於龍船燈或窗欞裝飾,後婦女用它作為繡花底圖,繡成帽花、鞋花、肚花、兜肚花,故又稱“剪花”。這種細紋刻紙,構圖雋秀優美,刀法精妙入微。是我國剪紙藝術的一朵奇葩。

這個時期的細紋剪紙著重講求對比與變化的形式美,一般分為內外兩個部分,外粗內細為常見,外麵多為柳條紋,裏麵一般有磚塊紋、十字紋、井字紋等。我們可以把這個階段的細紋剪紙叫做成熟期。

明時期,浙江樂清柳市一帶的民間出現了一種叫“首飾龍”的龍燈,“賽龍船燈”的習俗漸已形成。而“龍船燈”上的主要裝飾品之一就是細紋刻紙,因此,樂清細紋刻紙其俗稱為“龍船花”。如此算來,樂清細紋刻紙就有七八百年的曆史了。

由於民間評判“龍船花”優美的一個重要標準,是看其圖紋是否精細工整,當時的幾家剪紙藝人在“細紋”的製作上狠下了工夫,比較誰家的紋樣精細、花樣精美。刀法越來越講究,趨向“精雕細刻”,完全脫離了“剪”,完成了“刻紙”的升華,追求“精細入微”。

“龍船花”既保持了剪紙藝術的本質,又使民間剪紙增強了藝術觀賞性。民間藝人能在魯班尺一寸見方的紙麵上,刻出幾十條細紋來,其刀法細膩,紋樣精細如發絲,令人叫絕。

細紋紋樣有多種,有單路鎖、雙路鎖、斜紋路、田交田、正字格、魚鱗紋等。

溫州樂清的細紋龍船花,被譽稱為“微雕剪紙”和“中華一絕”,它的風格形成與當地的遊龍民俗活動的盛行有著直接關係。由於遊龍的發展,不斷推動著細紋龍船花的精益求精,形成了強烈的地域特色。

■ 剪紙 牆頂花-仙鶴鬆梅

閱讀鏈接

早期的樂清剪紙亦以女性為主,故此,有人把剪紙稱之為“女性藝術”。古時候有“男居外,女居內”之習俗,或叫“男耕女織”。自古以來,中國女性完美的一個重要標準莫過於“巧手”。在農村,誰家的閨女媳婦會剪一手好花,全家都引以為榮。

從女性的童年開始,農村就把剪花織繡作為教育女兒的一種主要手段之一。除了剪“窗花”,還有剪花樣作為刺繡的底樣,充分體現了女性崇尚美、追求美、創造美的品德。

廣東佛山銅錫箔剪紙

■ 剪紙 觀音送子

廣東佛山的民間剪紙,宋代已有流傳,並盛行於明清兩代。其風格既有北方剪紙蒼勁雄渾的特色,又有南方剪紙剔透秀麗、明靜清雅、嚴謹工整的長處。

佛山人一年四季都有以剪紙作為裝飾用品的習慣,可以說,佛山剪紙多數是為當地人的生活尤其是為各種民俗活動服務的。

舊時,佛山是個名鎮,集佛、道各教於一地,各種迎神賽會、祭祀建蘸、禮佛道場……幾乎天天都有,所需要的剪紙製品特別多。

尤其到了清代,佛山民間剪紙用途越來越廣,除了窗花、圍花、喜花、角花、燈花、枕花、鞋花等用途之外,還用於祭祀品的裝飾,又用於節日裝飾,如春節用的花錢等,以及用作刺繡、鞋帽、陶瓷以及雕刻圖案稿等。

■ 剪紙 觀音送子

單色剪紙 也稱“黑白剪紙”。指一種顏色的剪紙。有紅、綠、褐、黑、白等。是流行最廣、數量最多的一種剪紙。一般來說,美化室內環境以及烘托喜慶氣氛的,多以紅色為主,用於刺繡的則係白色。虛實對比強烈,黑白明快醒目,作風單純大方,感染力強。

有些人家自己剪刻,更多的到專門生產剪紙的作坊、店鋪去購買,因為店鋪的剪紙品種非常豐富,手藝亦比一般人家的精致,需求量增加,佛山剪紙也開始大批量地生產與售賣。

佛山剪紙主要有四大類,包括純色剪紙、襯料剪紙、寫料剪紙、銅鑿剪紙等。

純色剪紙的剪刻比較簡單,一般分兩步完成,第一步先打稿;第二步是剪刻,這種剪紙就是通常所見的單色剪紙。

襯料剪紙是從“花錢”,也就是從春節剪紙的裝飾繪畫演變而來的,用純色紙,如染色紙、蠟光紙、銅箔等為原料,剪刻出物象的線條和骨架,然後在背麵襯上色紙。

廣東的佛山有一種名叫“朱小企”的春節用的門箋剪紙,用銅箔刻剪,襯以彩色紙花、薄玻璃片。

剪紙製作上除了刻紙、襯色工藝之外,還采用黑色薄絨片刻鏤“壽”字,在銅箔鏤空花紋襯上極薄的小玻璃片,不但使門箋有金輝閃爍的效果,而且因為襯著薄玻璃片,還可反光耀目。

門箋剪紙 是我國在節慶時張貼在門窗橫梁上的一組剪紙。門箋均為長條形,有一個寬邊緣,下方剪成一排穗子,很多門箋的中心部分配上“迎春接福”、“大吉大利”等吉祥語。

■ 剪紙 六國封相

佛山的這類門箋製作特殊,為國內民間剪紙所罕見,價格非常昂貴,也多為富有人家采用。這種用銅箔刻線條再襯色紙的叫“銅襯料”,用純色紙刻線襯色的叫“紙襯料”。其中紙襯料是銅襯料的發展。

隨著佛山手工業的不斷發展,銅襯料剪紙在明代已經漸趨成熟,形式多樣,造型生動,色彩明豔,金輝閃爍,富有裝飾性,顯示了佛山民間剪紙的濃鬱地方特色。

寫料剪紙是一種繪畫與剪紙結合的藝術形式,在剪紙上寫色為“紙寫料”;在銅箔剪紙上寫色叫“銅寫料”;在銀箔剪紙寫色叫“銀寫料”。無論是紙寫料、銅寫料還是銀寫料,都應該先剪刻出物象線條輪廓線,然後再塗上顏色,佛山俗稱“寫色”。

寫料是佛山剪紙另一個多彩多姿的品種,它與點色剪紙不同,它不是用染料浸透在紙上,而是先把花樣的輪廓剪刻出來,再按畫麵需要,逐一用不透明顏料如石綠、佛青、墨、鉛粉等,和透明顏料如花紅、玫紅、金魚黃、芥黃、片綠等色料寫成。

屏風 是古時建築物內部擋風用的一種家具,所謂“屏其風也”。它一般陳設於室內的顯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擋風、協調等作用。它與古典家具相互輝映,相得益彰,渾然一體,成為家居裝飾不可分割的整體,而呈現出一種和諧之美、寧靜之美。

■ 剪紙 雙鳳朝陽

其中,“采花女”為清代佛山傳統寫料剪紙,主要用於紮作品上的裝飾,如屏風、房屋、亭台、樓閣等建築紮製品的門窗裝飾,以代替具體紮作或繪畫。

佛山剪紙的題材,絕大多數是勞動群眾所喜愛的、寄寓如意吉祥的花鳥魚獸,以及群眾喜聞樂見的戲曲人物和民間故事。如“龍”、“鳳”、“鯉魚”、“孔雀”、“四時瓜果”、“福祿壽全”、“和合二仙”、“六國封相”、“唐明皇遊月殿”、“嫦娥奔月”、“八仙鬧東海”、“賽龍舟”等等。

銅鑿剪紙是佛山所特有的,它是先刻好圖案的小部分外輪廓後,再用特製的小圓珠鑿,一點一點地在銅箔上按圖案鑿上圓點線條,組成各種花紋圖案或人物造型,然後再在上麵寫上各種所需襯托的顏色而成的剪紙。

■ 剪紙 喜樂有餘

佛山的這種銅鑿剪紙,珠光閃閃、氣氛熱烈,南方人十分喜愛使用這種表現形式的剪紙作為房間、器皿裝飾之用。還有大量的銅鑿剪紙用於爆竹的封麵裝飾。這類剪紙都是用佛山特產銅箔生產的,使傳統產品大紅大綠,很有民間色彩。

銅鑿料的色彩,以粉紅、玫瑰紅、粉藍、紅丹白等為主,和諧奪目。銅襯料的襯色以橙紅、粉紅、槐黃、芥黃、紫、深綠和淺藍為主,畫麵鮮豔調和。

在佛山的清代銅鑿剪紙中,有一幅“送子觀音”。畫中觀音懷抱嬰兒,一個仕女以蓮花逗戲耍樂,畫麵呈橢圓形,環以花邊裝飾,色豔諧美,極富裝飾性。這是清代後期佛山爆竹的名貴彩盒襯色招貼,很有地方特色。

閱讀鏈接

大型剪紙壁畫《紅樓夢》就是佛山剪紙登上“大雅之堂”的典型。 1984年興建的廣州花園酒店是當時國內中外合資最大型的酒店,總設計師非常喜愛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決定以剪紙作為酒店主要內部裝飾,其中裝飾在大堂正中的《紅樓夢》巨型壁畫最引人注目。

由於這幅壁畫是用純黑色大理石經雕刻後鑲純金箔而成的,建成後,畫麵氣勢磅礴。《紅樓夢》開創了將剪紙藝術與現代大型建築相結合的曆史先河,並榮登《中國名壁畫》之列。

在雲南,剪紙也是許多民族喜愛和普及範圍較廣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其中,傣族剪紙是我國剪紙藝術中比較有突出特色的一種。

傣族剪紙的起源年代已無從考證,但傣族剪紙存在的形式最早源於祭祀儀式所用的紙幡,其發展的曆史與傣族的曆史文化發展是並存的。

傣族使用和製造紙張起源於元明時期,在紙的普及使用之前,用來剪刻圖案的材料主要是布。

雲南豐富的佛事剪紙

■ 剪紙 敦別紗

■ 剪紙 剪紙 三世佛·彌勒佛

在傣族的《貝葉經》及一些流傳千年的古敘事長詩中,均提到用樹葉刻成圖案供奉佛祖的情節,由此可見剪刻圖案的技藝流傳已久。其用布料成疊鑿刻出圖案的長幡、彩燈和佛傘圍邊等,到後來也一直保留著。另外,像金箔、銀箔、絹等也是傣族剪刻的常用材料。

根據曆史記載,傣族的葬禮通常用彩紮的動物送葬,用剪紙裝飾棺轎,並且儀式非常隆重。發展至形成完善的剪紙並被廣泛應用,則是在14世紀下半葉至15世紀後佛教傳入傣族地區後。

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響下逐步充實發展,其應用範圍涉及宗教祭祀、賧佛、喪葬、喜慶及居家裝飾等方麵。

傣族剪紙分為“剪”和“鑿”兩種方法,剪無需稿樣,隨手可剪;鑿則需稿樣,按樣製作。傣族剪紙使用特製的剪刀、刻刀、鑿子和錘子,或剪或鑿,技藝很高。

其剪刀和刻刀具有尖、利、仄、薄的特點,一般可剪八層紙;鑿子和錘子有穩、鑽、靈、活的特點,一次可鑿五十餘層紙。

其剪紙多用於佛殿的門窗、佛傘、佛幡、演出道具、節日彩棚、潑水龍亭以及居家裝飾等,喜慶節日時用紅、黃、藍、綠、金等顏色的彩紙剪紙,喪事和在供寨頭神“呂賀芒”與領兵神的小廟裏則全部使用白色剪紙。

剪紙內容多與傣族信仰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有關,也有反映現實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對象,生活氣息和鄉土風味濃鬱。

常見圖形既有龍鳳、孔雀、大象、獅子、麒麟、馬鹿、駿馬、遊魚及各種奇獸異鳥,也有糯粘花、荷花、玫瑰花、菊花、杜鵑等花木,還有亭台樓閣、佛塔寺廟等建築,形象生動,圖案整齊,勻稱美觀,風格粗獷有力,樸實無華。

傣族剪紙作品線條連續穿插變化,勻稱流暢,構圖豐滿。在技法上,不僅采用線線相連的陽紋和線線相斷的陰紋手法,還根據不同細節采用不鏤空的刀痕線條,很多圖案更以幾何圖形表現,形象生動,整齊美觀。

傣族剪紙在傣族賧佛活動中有著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反映出傣族的曆史、文化和審美追求,具有濃鬱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從剪紙內涵到外在表現形式諸方麵均折射出了傣族人民獨特的民族精神。

■ 剪紙 三世佛·釋迦牟尼

閱讀鏈接

在傣族的村寨,一個人死後,全寨人都會來幫忙,前來幫忙的婦女擔負哭訴、陪哭和炊事任務,而棺罩、棺架製作及裝飾其上的各種剪紙全由男性負責。

在這種分工下,男性接觸到了更多的剪紙機會,因而逐漸形成了男性剪紙的形式。傣族受到佛教文化的影響,男孩都要到佛寺當小和尚,在那裏學習傣族的文化,讓男性對佛教文化有更多更深的認識。剪紙主要服務於佛教,在佛寺中使用也較多,很多佛寺中的佛爺都是剪紙高手。剪紙高手在村中有一定威望,受到尊重。

東北獨特的滿族剪紙

■ 剪紙 牆頂花-金玉滿堂

東北的民間剪紙藝術與民間普遍信奉的薩滿教關係密切。東北地區的剪紙題材帶有氏族社會的大地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文化遺存。

薩滿教是一種源於母係氏族社會的原始多神教,在東北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為了將眾多神表現得形象化,滿族的祖先很早以前就開始用獸皮、魚皮、樹皮等物品剪刻成神偶以供祭祀之用。

東北地區的民間剪紙窗花以吉林和黑龍江為代表,在題材上有滿族祭奉祖先的古俗之物,那就是旗裝馬靴的“姥姥人”。

“薩滿”是通古斯語,意為溝通人與神的巫。薩滿教崇奉160多個天神、地神、家神和祖先神,俗稱“姥姥人”,也就是老太太神的意思。

滿族剪紙 滿族剪紙始於明代,由於對嬤嬤神的崇拜,滿族剪紙產生了《嬤嬤人兒》,這種剪紙是滿族剪紙的代表作;由於對動物神靈的崇拜《狗》《龜》《鵲》《鹿》《鷹》等剪紙十分多見,常常作為吉祥物貼在牆上。滿族剪紙內容豐富多彩,如《祭祖》《掛簽》《野祭》等,是反映滿族習俗、透視滿族文化的珍品。

■ 剪紙 牆頂花-上花轎

東北滿族剪紙也有“抓髻娃娃”,跟陝西的“抓髻娃娃”相同,也是對稱的正麵造型,展開四肢,兩手下垂,五指分開,隻是穿著滿族服飾。這種剪紙是前後兩片,可站立、可擺放的立體型剪紙。頭是單獨另剪,五官陰刻,有個長脖子可由衣領插到衣服裏,男的長辮子可以折到背後。

“姥姥人”也是有男性有女性,但女多於男。滿族圖騰神崇拜龜和魚,在《婕姥神》剪紙中,有的剪上雙龜雙魚,以保護全家平安或子孫繁衍。

除此之外,也有像陝北的“拉手娃娃”,由7個小孩正麵站立手拉手的巫術剪紙,用於新生兒徹夜啼哭時。病孩是男性就剪成回頭,是女性就剪成抓髻。

夜間從灶炕抽一盆灰火,放在小孩炕邊的地上,將紙人扣在盆下,早晨翻開盆來看,如果紙人燒著就是“夜星”即夜魔被扣住了,然後便把灰燼倒到外邊去。

■ 剪紙 禮花-四方納喜

■ 剪紙 窗花-東北大鼓

另外,由於自然環境的原因,滿族剪紙在信仰、內容和色彩上都不同於其他地域。滿族人生活在林海雪原中,在顏色上,滿族認為白色為吉祥,紅色為凶險。

滿族剪紙在選題上以林海的幻想、人參的傳說、罕王的故事和薩滿祭祀、嬤嬤人崇拜以及男人的長辮為主。滿族人物剪紙不是貼在窗上,而是擺在窗台上,所以剪紙有些是立體的。

由於滿族剪紙材料和工具上麵的簡單,再加上曆史、地理以及民族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具有很強自身特色的風格。主要可以分為這樣兩個方麵:一是滿族剪紙題材相當廣泛,主要記錄和刻畫的是人物、動物以及民間生活習俗;二是具有有別於其他剪紙風格的獨特剪紙技巧,其造型古拙、走剪粗獷。

正是由於滿族剪紙所依附的滿族民間文化、生活背景,從而形成了具有獨特藝術語言和風格的承載著長白山一帶燦爛厚重文化的民間剪紙藝術。經過數百載的傳承與發展,滿族剪紙已經成為在國內外具有很強文化影響力的民間技藝。

■ 剪紙 窗花-嬤嬤人兒全圖

閱讀鏈接

滿族“嬤嬤人”剪紙起源於原始母係社會,是由滿族人祭奉祖先之物“嬤嬤人兒”演變而來。由於當時的生產力低下,滿族先民狩獵於長白山脈,穴居於地下,對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所產生的災難無法駕馭,便憑借幻想認為世上的一切物質都和人一樣有生命和靈魂,具有知覺、感情和意誌。因而產生了屈從、祈求、敬畏和感激,形成了動物崇拜、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也有了祭祀的活動和人與神溝通的中介,這就是薩滿和祭祀品剪紙。

河北蔚縣的點彩剪紙

■ 剪紙 關羽

河北剪紙以豐寧的單色剪紙和蔚縣的點彩刻紙為典型。其中,豐寧單色剪紙的一大特點是與現實生活的緊密結合。

在河北豐寧,當地村民的房子頂棚許多是用秫秸做架,用白紙裱麵。裝飾房間主要是用剪紙,特別是每當新春或布置新房時,整個房間用剪紙糊得琳琅滿目。

冬天房內生火爐,為了使室內外的空氣對流,有的在“頂棚花”上掏空,有的在“窗花”上用香火燒透以使空氣流通。在當地,將這類剪紙叫做“氣眼”。

■ 剪紙 小花卉-魚戲蓮

門楣 是正門上方門框上部的橫梁,一般都是由粗重實木製成。古代按照建製,隻有朝廷官吏所居府邸才能在正門之上標示門楣,一般平民百姓是不準有門楣的。

除此以外,掛簽也是在當地比較流行的實用剪紙。家家戶戶喜歡將它貼在門楣上,與兩邊的對聯相配套,以此來點綴節日的氣氛。

蔚縣剪紙又稱“窗花”,在我國品類繁多的民間剪紙藝壇上,蔚縣剪紙以構圖飽滿、造型生動、色彩絢麗、工藝特異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被譽為華夏剪紙之最。

據史書記載,蔚縣剪紙源於明代,清代道光年間開始發展,已經有一二百年的曆史了。其中,“天皮亮”可說是蔚縣最早的窗花形式,也就是在雲母薄片上繪圖著色進行裝飾。

在早期,蔚縣當地還盛行供花鞋、荷包、枕頭上刺繡用的花樣。後來河北武強縣的木版水印窗花傳入,吸取其色彩特點,仿“天皮亮”的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縣剪紙的獨特風格。

蔚縣剪紙以陰刻和色彩點染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說。蔚縣剪紙的題材,多取自戲曲人物,也有花草魚蟲、飛禽走獸等吉祥形象。

蔚縣剪紙作為一種風格獨特並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民間藝術,其製作工藝在全國眾多剪紙中獨樹一幟,這種剪紙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紙為原料,拿小巧銳利的雕刀刻製,再點染明快絢麗的色彩而成,其基本製作工藝為:設計造型—薰樣—雕刻—染色。

■ 剪紙 貓蝶富貴

蔚縣剪紙構圖優美,做工精細,風格嚴謹,形神兼備,具有以下六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