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紫砂壺,其壺式多變,從自然山水、花木蟲魚、旁門工藝中均汲取創意,或簡約規整,或詩詞銘文,尤其是關乎佛教題材者,在器型變換中禪風佛意濃濃,壺式“以形寫意”彰顯禪茶精神。
近現代的紫砂壺設計與主題取材自佛教文化內容的更是多種。如摹古經典的僧帽壺(顧景舟、曹婉芬、葛陶中等),佛海容天壺(呂堯臣)、心經壺(程苗根)、釋尊壺(鮑誌強)、禪意係列如百衲、菩提(呂俊傑)等。另外,還有禪師與書畫藝術家刻繪有多種禪畫、禪語的紫砂壺等等。
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精研佛學,德高望重。曾在1994年來宜興問壺。讚有:“精思巧手,茶道文心”,“陶都建,北宋已知名,坡老歸來曾買宅,陸羽於此著茶經,佳話說宜興。”樸老的詠茶絕句現在更是被當今的製壺者銘刻於壺上:“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味。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紫砂壺是文化元素之載體,佛教文化題材運用之廣泛,使人們在品茶之時,不僅能觀壺有悟,還能在此尊寶壺之上啟迪禪思妙悟,紫砂壺實在是修佛者必備之器。
以“本山之土砂,能發真茶之色香味”。紫砂壺因茶而生,茶在壺中能真實地展示茶性中最美的一麵。以茶修行,品茶讀壺,佛禪元素內涵的壺式及其銘文貫穿茶事活動的整個過程,飲罷茶湯,視線停留在壺上,那些禪語機鋒令人頓悟。清茶與砂壺,乃清淨人心,歸於素樸平常的良藥。
三、壺道精神:真、和、樸、容之圓融統一
紫砂壺以其裸胎質樸之態,素麵素心的美學語言,展現其材質之美、造型之美、裝飾之美的美學特征,以奧妙無窮的觸覺、視覺之美引人思悟。紫砂壺肌理細膩,色澤澄淨、圓潤如玉,古拙素雅、簡淨耐品的美學意蘊禪意濃厚。一把壺上綜合呈現了書法、篆刻、繪畫、壺銘等精妙的裝飾之美,令人生閑遠之思。
一把壺,何以能成為堅守壺道的好壺?筆者認為,是製壺者堅守了“真、和、樸、容之圓融統一”的造壺精神。以此種精神入壺,方能於茶禪中相得益彰。真,以恭敬真誠之心造壺,選真材實料的紫砂礦土為料;和,以平和之氣入壺,壺身、把、流嘴、的蓋、壺足等壺之造型和諧美妙;樸,含蓄而內斂,肌理呈現質樸之態;容,盛茶儲水、包容茶葉之精華、方便泡茶者取用。
作為紫砂壺藝術,通過紫砂陶土材料及其裝飾物作為載體,以靜態呈現,動態欣賞,是線條、塊麵、色彩、體量、空間的立體有機的統一造型藝術,表現四維時空。抽象地看,還是線條的變幻,從砂壺的造型線條上,我們不難讀出中國書法線條運動的意蘊。
作為造物之道中的紫砂壺藝術之道,它講究形式與內容的統一,體現著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在通過紫砂工藝實現從礦土到佳器的過程中,紫砂壺以“方匪一式,圓不一相”的造型、獨具特色的材質、手工技藝的表達、窯火的燒成、人們的使用養護、收藏陳設等彰顯出豐富的美學內涵和文化價值。
人們大多是通過飲茶活動引發了深入探索紫砂茶具的興趣。一次茶事活動之後,在回味茶湯之餘,自然會對茶桌上的茶具多作留意。而充滿靈氣的,富有藝術文化含量的茶具則一定會被人們欣賞、珍愛。那種既重泡茶功能,又重藝術審美的紫砂壺則一定是壺中佳品。
四、堅守壺道與弘揚禪茶精神
創始於北宋的紫砂陶壺,在明代正德年間器型趨小,用於泡茶。吳騫《陽羨名陶錄》載:“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宜興七千年的製陶史、作為江南重要的產茶區,茶事興盛,促成了紫砂壺與茶的密切緣分。明清文人雅士,吃茶談禪,修禪悟佛,嗜茶者無不好壺。由此,而形成的擇壺、愛壺、養壺之法能見於茶壺文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