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隱寺 釋仁空
一、禪茶文化概況
佛教對禪的解釋:“禪是禪那的簡稱,漢譯為靜慮,是靜中思慮的意思。”也就是說佛教修行者,對人生的諸多問題要達到最高認識境界,必須經過靜靜思慮。中國的禪宗,最早是在魏晉南北朝時就已經存在了。《中國通史綱要》中記載:“魏宣武帝時來自南天竺的菩提達摩大師從南朝來北朝後,大講禪法,主張靜坐修心,破除妄想,以求得心靈上的解脫,反對南方佛教名僧那種混雜佛學和空洞的講經。”達摩大師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創立禪宗,先是在北方流行,後來又傳到了南方。直至盛唐時期,禪宗六祖慧能(638—713年)南越新興人(今廣東省)把禪宗發揚光大,在南方大行禪宗之風,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而且一花開五葉,形成了禪宗五家宗派,即臨濟、曹洞、法眼、雲門和溈仰。六祖對禪宗的領悟體現在他的一首偈子中:“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其中說明了他對自然變化的認識,對世界的剖析,以及對生命中的一切因果關係的理解。
唐朝時,佛教興盛,各宗派也逐漸趨於完善。禪宗應運而生,禪堂也在那個時候成立了。喜歡禪修和學禪者每天在禪堂中打坐靜參。禪宗靜慮有一句口頭禪,“誰是我,我是誰。是誰念佛,念佛者是誰?”靜慮生命、世界、宇宙、人生。打坐參禪的文化隨著曆史的前進,社會的發展,不斷革新和充實。
談到茶,自唐朝茶就普遍受到社會的追捧,茶樹的種植也遍及南方。在複雜的茶文化中,作出最大貢獻的是陸羽(733—804年)。陸羽字鴻漸,一名疾,又字季庛,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他不僅寫出了曆史上第一部《茶經》,把茶文化推向社會,並詳細地對茶、泉、器作了概述,還把茶適合的環境、土壤作了詳細介紹。他更把禪茶文化思想帶到了社會上,更多的人因此才得以對禪和茶的關係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識。兩種文化相碰時會產生出新的文化,禪茶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茶中禪味》中寫道:“止心靜慮,精深高味,茶浪婆娑,不會把所有都忘卻,隻是沒有了罪惡。漸漸地,伸手觸摸著般若,複活了的心思,更是牢不可破。過去收藏的痛苦,隨著白色的霧氣飄走了,飄走了。從此心也平靜了,常養的心境,平常了,平凡了。”如此的描寫,其實就是在讓心在茶味裏傾訴,讓痛苦的煩惱隨茶煙的白霧飄浮在自然中。
既然茶與禪相遇形成了禪茶,總是會被研究和傳播的。《文化傳播視野下的茶文化研究》中說:“針對第一個階段的研究核心問題是茶文化的起源,沒有直接的文獻史料和考古資料,可以說是茶文化的史前史。”對茶文化研究來說,這種觀點很恰當。對禪茶文化研究來說,也很恰當。禪茶文化方麵的文獻很匱乏,隻有零星的禪宗公案,以及禪宗典故。例如:趙州從諗禪師“吃茶去”,不僅是禪宗著名公案,也是專事禪茶文化者的座右銘,更是一些喜茶者的口頭禪。後來又延伸出“茶禪一味”,深一層解讀“吃茶去”的含義。茶與禪是相通的,飲茶之所以好參禪,緣於茶道中的“精”與“儉”,相通於禪法裏的“參”與“悟”。精是指茶道中的嚴格規定,儉即指茶道不奢華。參是禪法的思想奠基,悟則是禪的靈魂結果。飲茶需將靜心品味,參禪更要息心靜慮,兩者混同為一,體味生活、生命。
茶聖陸羽每與皎然和尚,以及李季蘭道姑三人研茶機禪,有著內心的快樂,和無以言表的人生真悟。趙樸初老居士曾經寫過一首詩:“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不但在茶裏吃到了盧仝茶味的真理,更吃出了從諗禪師的禪味真諦。寺院禪宗道場,禪堂棒喝,更以茶入之。三巡茶後,盤坐靜慮,讓生命在茶香裏靜謐,讓生命在禪意中寧靜。三杯香醇“清醒湯”,參得無限“智慧光”。
雖然茶與禪結合的曆史有些模糊,當二者融合在一起就有了新的生命力。僧人參禪靜思,是用心悟道。他們飲茶品味,是靜心細體。他們才真正有資格成為禪茶文化的主體。而不是一些穿著佛教衣服,脖子上掛一串念珠,塗胭抹脂的人。背後掛一幅“禪”字,形式化的表演隻會讓禪茶文化思想庸俗化。
二、禪茶文化曆史
佛教重視參禪悟道,息心靜慮。而茶清心、提神、寡欲,有助於禪思,讓精神與自然,讓心內境界與身外境界有機結合,融為一體,這就是所謂的“禪茶一味”。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大貢獻。茶與禪兩種文化,在各自漫長的曆史發展中,相互融合,相互影響。
佛教傳入中國後,四川吳理真在蒙頂山落發修道,種茶參禪。每每把采來的茶供奉菩薩,在中國佛教史上首創“佛茶一家”,而他也被尊為甘露禪師。唐代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記錄了北宗禪習茶的情景,“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杯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這也算是曆史上最早的禪茶文化的文獻記載了。
茶聖陸羽三歲時就被僧人收養,從小跟師父學習采茶、煮茶,每天在僧人身邊體悟禪和茶的關係。雖然,《茶經》中沒有禪茶文化方麵的語句,卻把茶的曆史、種植、加工,以及茶品、品茶習俗作了詳細的描述。唐代南禪有了禪堂,那些禪僧們也注重飲茶參禪。《景德傳燈錄》卷十記載,唐末五代,河北趙州從諗禪師,總以“吃茶去”的禪機接度弟子們。無論來過或是沒來過的參禪者,都是以此三個字應之。唐朝佛教興盛,禪宗更為大闡,相應地更是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禪必有茶。特別是南方寺院,幾乎出現了每座寺院都種茶,無僧不茶的嗜茶風尚。開元年間,地處中國南北交界地泰山靈岩寺的僧人們,在大興禪教的同時大興茶事,前來修學者邊學禪法邊學茶事。一些原來沒接觸過茶的北方僧人也學會了參禪煮茶,還把禪茶文化傳到北方。唐代大量的日本僧人隨遣唐使來中國留學。學習期間不僅精通了中國佛教禪學,也精通中國茶文化。空海、永忠等高僧把中國禪學文化帶到日本,也把中國茶文化帶到了日本,形成了後來的日本禪茶之道。中國曆史上禪茶文化最盛行的時期就是在唐朝。
宋代高僧圓悟克勤禪師(1063—1135年)是四川彭縣人,俗姓駱。宋徽宗政和年間,入住夾山靈泉禪院。克勤禪師住夾山期間,潛心研習禪與茶,以禪宗觀念思辨,用禪理來解釋和品味茶的奧妙,終有所悟,親自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四字。後來圓悟克勤禪師奉召遷金陵、鎮江等地,於東南沿海名刹,傳碧岩宗法,授碧岩茶道,使石門夾山的茶風禪光,得以熏沐吳、越、閩大地,以後又跨海東渡,遠及於朝鮮、日本。圓悟克勤禪師“茶禪一味”的四字親筆書,也為日本所珍藏,視為茶道的最高指示。《茶與悟》中的“花落碧岩泉”一文描述更為詳細。
宋代曹洞宗的一位大德芙蓉道楷禪師曾講:“新到相見茶湯而已,更不煎點。”意思是說新來的拜見方丈,大家見一下麵,就是請他喝碗茶湯。“更不煎點”,則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備點心,喝茶湯不用茶點;另一種是說不需要複雜的煎點程序。從道楷禪師的開示中就知道,在古代吃茶悟禪,即使是在簡樸的寺院裏,也有這些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