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非常時刻態度強硬顯權威 (1)(1 / 3)

一位領導型人物的權威來自何處?通常來講,來自於兩個地方:一是個人魅力,二是領導職位,即決定權威的是他或她坐的那把交椅和交椅上的那個人本身。相比領導職位,個人魅力是更有說服力的。那麼,展現個人魅力的最好途徑是什麼呢?

如果你能在和權威人物的對陣中勝出,那麼,你的智慧、才幹、威信就不言而喻了。因此,不畏強權、逆勢而上的作風是凸顯權威的一個有力途徑。

1991年年底,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儀被調到外經貿部擔任副部長,主管讓很多官員頭痛的中美知識產權談判。這場談判異常艱難。一方麵美國人仗著財大氣粗,時不時要表現一下他們的霸權主義;另一方麵,中國要堅持改革開放,要走向世界,就必須向國際慣例靠攏,而這勢必會影響一些部門的利益,付出一定的代價。

在談判會上,雙方剛一落座,美國人就想給吳儀來個下馬威:“我們是在和小偷談判。”麵對對方的無理,吳儀毫不留情地反唇相譏:“我們是在和強盜談判。請看你們博物館裏的展品,有多少是從中國搶來的?”吳儀針鋒相對的回答令美方代表十分尷尬。

整個談判過程,既要維護國家利益,向美國人討價還價;又要作出一定的讓步,並且還要使國內接受。此時,吳儀堅強的個性和機敏的應付讓對手刮目相看。1992年1月,中美雙方代表吳儀和卡拉·希爾斯共同簽署了“中美關於知識產權保護的諒解備忘錄”,美方承諾取消對中國的特別調查。

但1994年6月,美國竟再次要求對中國進行六個月調查,針對的是與計算機行業相關的激光唱盤等產品的盜版問題,認為中國的侵權行為給美國企業造成了每年數十億美元的損失。麵臨著六個月最後期限的威脅,以及美方宣布進行貿易報複的現實可能性,深知對方底牌的吳儀偏偏沒有被美國人嚇倒。她在記者招待會上毫不客氣地警告美國:“你們宣布報複清單之日,就是我們公布反報複清單之時。”之後的事實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1994年最後一天,美國貿易代表坎特公布了對華貿易報複清單。僅兩小時後,中國就公布了對美國貿易的反報複清單。

1995年2月4日,美國貿易代表坎特宣布了對華實施貿易報複的最終決定,而中國外經貿部則隨即作出反應,也公布對美貿易報複的最終決定。相比之下,吳儀拿給美國人看的報複清單除貿易外還增加了投資一項。這一項內容擊中了美國人的要害。

清單公布後,坎特親筆致函吳儀,邀請中國代表團到華盛頓進行最後談判。而吳儀的回函則很明確:同意恢複談判,但是地點在北京而不是華盛頓。隨後,美國貿易副代表巴爾舍夫斯基也從美國飛抵北京,新一輪中美知識產權談判開始。

2004年,中美貿易摩擦“烏雲密布”,當時已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吳儀親自“披掛上陣”,率團出訪美國展開貿易談判。這屆商貿聯委會會議是中美十多年來級別最高的一次。

在演講中,吳儀說道:“現在中國有足夠的外彙儲備,發展經濟對高科技產品需求很旺盛,隻要美方取消不合理出口限製措施,中國每年從美國多進口幾十億、幾百億美元的高科技產品根本不成問題。”

吳儀對著近五百位美國工商界和政界人士說這話時,口氣幹脆,不容置疑,然而她話鋒一轉,接著說道:“我們從美國買不到,隻好從別的國家進口。如此巨大的商機,為什麼美國的朋友們任它白白流失呢?對此我十分不理解。”說完,她露出無可奈何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