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班和B班的小a和小b學習成績一直中等,在一次考試中,他們都取得了不錯的進步,考了95分。小a和小b興奮地從老師手裏拿過試卷,這時,小a的老師說:“不錯,這次考得不錯,我剛打電話告訴你媽了,她說要給你買肯德基慶祝一下。”小a兩眼發光,以後學習上有什麼煩惱和困擾都會主動找老師協商解決,他真正把老師當成了“自己人”。小b的老師則是完全相反的做法:“你別太得意,我剛打電話告訴你媽了,咱們班95分以上的還有十幾個人呢,你回家讓你父母指導你改正一下錯題,然後拿給我看。”小b立馬蔫了,自此之後,他把這位老師列為拒絕往來戶,雖然每天上課見麵,但是都恨不得對老師不聽、不看,成績越來越差,他還自鳴得意要“氣死老師”。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是“自己人”,一切好商量,是“叛徒”的話,則一切都玩完。教育學上一直在倡導“自己人效應”,要求老師跟學生打成一片,做學生的“自己人”。的確,能否成為學生的“自己人”,直接決定著一位老師的影響力水平。
管理心理學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們相信你是對的,並按照你的意見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們喜歡你,否則,你的嚐試就會失敗。”要使對方接受你的觀點、態度,你就先要不惜同對方保持同體觀的關係,也就是說,要讓對方把你視為“自己人”。
做同夥,成就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
法國哲學家盧梭曾經說過:“天底下隻有一個辦法可以影響別人,就是想到別人的需要,然後熱情地幫助別人,滿足他們的需要。”在日常交際中,往往一些原本並沒有在意回報的幫助,能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和幸運。
1904年,在美國聖路易斯城舉辦第一屆世博會。在世博會的大門口,小販哈姆威正在現場製作他攤出來的雞蛋薄餅。
哈姆威是敘利亞人。在敘利亞,盡管他一直勤懇努力,起早貪黑,製作出來的雞蛋薄餅味美可口,可是卻始終打不開銷路。他的薄餅店都快撐不下去,差點要關門了。他聽說要在美國舉辦世博會,就從敘利亞千裏迢迢趕到美國,想利用這次機會,出售他的雞蛋薄餅。
他在世博會的大門口擺了一個小攤,專門向遊客出售他的薄餅。令他感到十分失望的是,盡管他很努力很殷勤,可是人們對他的薄餅卻並不怎麼感興趣,光顧他的攤點的遊客很少。幾天下來,出售薄餅的費用還不夠交攤位費的,哈姆威心裏非常著急。
他看到他旁邊那個出售冰激淩的商販生意卻十分紅火。那個出售冰激淩的是個美國小夥子,名叫傑克。顧客在他的攤位前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傑克忙得滿頭大汗,他將冰激淩盛在一個小碟子裏。顧客接過小碟子,用舌尖輕輕舔吸著冰激淩,頓時,一股沁心透涼的感覺溢滿心田。人們十分喜歡吃傑克出售的這種冰激淩。看得出,傑克雖然忙得很,但臉上卻露出隱藏不住的幸福笑容。
哈姆威心裏暗暗思忖著,這小夥子一定是發了,看他高興的樣子。哈姆威百無聊賴地坐在冷清的小攤前的凳子上,手裏下意識地卷著一個薄餅打發著時光。
突然,他看到傑克好像在翻找著什麼,急得滿頭大汗,而他攤位前排起長長隊伍的顧客正焦慮不安,前麵的人正不停地催促傑克。哈姆威很是疑惑,於是喊道:“喂,傑克先生,你在找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