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從長遠的角度來考慮,就不能考慮好一時的事情;不從全局的角度來考慮,就不能考慮好一個環節的事情。從整體的、長期的、根本的利益出發,來確定戰略、戰術,也就是說有全局意識,才能少走彎路。
小王畢業後進入一家廣告公司,公司不大,但正處於成長階段,業務量很大。一段時間後,小王的工作業績相當不錯,算得上公司的人才。眼見這樣的形勢,小王自信滿滿地向老板提出要加薪,沒想到,老板一聽“加薪”二字,便以公司規模小、業務有限之類的話題來搪塞,並暗示:按照小王的能力確實應該得到更多的薪水,隻是畢竟小王資曆不夠,如果輕易開口答應了小王的加薪要求,其他人也可能效仿,因此,暫時不能答應小王的加薪要求。小王很是鬱悶,公司的發展形勢一片大好,老板也認可自己,怎麼工資就提不上去呢。跟一個前輩提起這事,前輩一句話把小王點醒了:“你提得不是時候,七八月份是廣告業的淡季,還是大學生就業的旺季,你們老板對未來幾個月的公司前景不看好,對人才市場很看好,所以才會橫了心拒絕你的加薪要求啊。”
正是缺乏全局意識,小王隻看到了自己的工作業績和公司目前的狀況,而沒有考慮到公司的未來和整個社會的大環境,從而在加薪這件事上碰了一鼻子灰。
在槍戰電影中,我們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每個出色的狙擊手都會有一個搭檔,叫觀察員或者是副射手,他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及時為射手指示目標和進行掩護。在整個狙擊過程中,狙擊手是始終鎖定目標的人,觀察者是觀察周圍環境的人,兩人配合行動,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威力。
在這樣的組合中,觀察者是必不可少的,沒有他的統觀全局,狙擊手的個人安危會成問題,當戰況出現變動時,狙擊手也不能快速地作出靈活的反應。狙擊手和他的搭檔觀察者就是當局者與旁觀者的關係,沒有旁觀者,當局者做事會顯得盲目、顧頭不顧尾。
抽身事外,有所為有所不為
孔子有一個弟子叫子賤,奉命擔任某一地方的官吏。到任後他時常彈琴自娛,可是所管轄的地方卻治理得井井有條,民興業旺。這使那卸任的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為他每天即使起早摸黑,從早忙到晚,也沒有把地方治好。於是他請教子賤:“為什麼你能治理得這麼好?”子賤回答說:“你隻靠自己的力量去進行,所以十分辛苦;而我卻是借助別人的力量來完成任務。”
聰明的管理者要懂得做旁觀者,子賤的成功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幹得越少,反而收獲越多。
這樣的場景真是匪夷所思:一個企業的領導正在與收廢紙的大媽討價還價,目的僅僅是為了多賣幾毛報紙錢,與此同時,下屬們正排隊等著他批複一大堆極為緊迫的報告!
現代管理學中“閑可釣魚”與“無暇吃魚”的經典案例也充分驗證了這一點:有兩位企業管理者,其中一位懂得授權,員工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企業蒸蒸日上,自己每天隻需正常上班,有很多閑暇時間去從事喜歡的釣魚活動;而另一位不懂得授權,致使自己每天分身無術,雖然喜歡吃魚卻顧不得做魚吃。
多想、多看、少說、少幹,這是高明管理者必須掌控的原則。管理者如果大事小事都要“事必躬親”,隻會身心疲憊、勞累過度。更為嚴重的是,如果管理者被迎麵而來的一連串事務所左右,一頭紮進事務堆裏,那他就會把自己的時光消磨在這些具體事務裏麵,而不能從更高的角度權衡企業經營管理上的利弊得失,不能更好地考慮企業的發展大計和重大決策。
管理者隻站在一旁觀看,才能真正“旁觀者清”,而避免“當局者迷”,才能更公正、更有效地判斷是非曲直。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和任務,醫生的職責是救死扶傷,軍人的職責是保衛祖國,工人的職責是生產合格產品等,領導者最重要的職責是把握目標,掌控全局,抓大放小。領導管理的目的不是代替員工做事,而是讓員工感受到對他們工作的重視和信任。如果領導幹部連瑣碎小事都親力親為,隻會眉毛胡子一把抓,輕重不分,結果隻能是:自己什麼事也幹不好,下屬無事可做。
有一天,一個男孩問迪士尼創辦人:“你畫米老鼠嗎?”
“不,不是我畫的。”沃爾特說。
“那麼你負責想所有的笑話和點子嗎?”
“沒有。我不做這些。”
最後,男孩追問:“迪士尼先生,你到底都做些什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