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讓他“自己看著辦”(3 / 3)

通過第三者影響他的決定

在一般人的觀念裏,總認為“第三者”所說的話較具有客觀性,較為公正、可信。因此,我們可以針對這種心理,借助於第三個人的傳言,來代替我們表達自己的意見,借此來影響對方作出我們想要的決定。

如果我們正在申請一個職位,未來的老板必然會反複思考我們是否能勝任這個職位,我們可以輕描淡寫地談一句以前的老板對我們工作的滿意度。隻此一句就足夠了,多了,引起老板對我們的不是信心,而是不安。

如果有人問我們這種產品是否耐用,我們可以這樣回答:“我們的鄰居已經用了四年了,仍然感覺很好。”事實上,是我們的鄰居有效地替我們回答了這個問題,盡管我們的鄰居不在我們身旁。因為在大多時候,人們關心的不是一個物品的功能原理,關注的是一個結果。事實勝於一切有條不紊的滔滔解釋。

如果我們正在說服一個人租用我們的住宅,而他卻為周圍的環境是否安靜表示擔心,我們可以提及上一個租戶對這裏環境的滿意度。

讓過去的老板、我們的鄰居、上一個租戶替我們回答對方心中的疑問,他們的話將比我們的話更能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人們通常很少懷疑我們間接地描述事物的真實性。然而當我們自己直接說出來後,人們通常就會表示懷疑。在人們的意識裏,我們自己說出來的是我們自己主觀的看法,他人說出來的是對事物客觀的描述。

出好選擇題,讓他自己作選擇

在麥當勞快餐店點餐時,若你告訴服務人員:“我要一個漢堡、一杯可樂。”

服務人員會響應著說:“是!您要一個漢堡、一杯可樂。另外,請問要中薯(薯條)還是大薯?”

於是你接著回答:“中薯吧!”

這就是非常高明的“說服術”,對方不問你“要不要薯條”,而是要你在兩個答案之間作一個選擇:“中薯還是大薯呢?”

如果你一時不察,中了對方“你需要薯條”的假設,過後再仔細地考量起“大”或“中”的問題時,那麼麥當勞叔叔就已成功地說服你再多花一些錢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得去說服別人做一些事,或者在意見不合時,想要對方聽從自己的建議,這時候怎麼辦?要想達到目的,以選擇題(中薯還是大薯)代替是非題(要不要薯條)的做法,是非常高明的遊說策略。它減少了正麵的言語衝突,並通過把決定權交給對方的方式,讓對方覺得受到尊重,因而會願意作出配合的決定。

有位媽媽想叫兒子關上電視去做功課,這時,媽媽沒有像一般的母親那樣大吼:“快把電視關了,去做功課!”而是溫柔地說:“乖兒子,你是要先吃飯呢?還是要先做功課?”這麼一來,不論兒子作何選擇,媽媽都可達到讓他離開電視的目的。

誰都不願意當麵拒絕別人,否定的回答,縱然有千萬條正當理由,也是對麵子的傷害。比如,你想約見馬先生,“老馬,你認為今天下午怎麼樣?明天上午或者明天下午是否更好?”

你給老馬提供了一個足夠選擇的機會,在幾個“可以”中選擇。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在你突然的造訪中預先為你安排好時間。如果是你請求他見麵就更難了,那樣的話,他可以答應也可以不答應。

再如,這樣問:“您想要黑色的,還是白色的?”比這樣問好:“黑色的和白色的您要嗎?”

這樣問:“您想明天工作還是星期二?”比這樣問好:“您想開始工作嗎?”

這樣問:“您買這個東西是記賬還是付現金?”比這樣問好:“您想買這個東西嗎?”

盡管以上這種方式不是萬能的,但總的來說卻是行之有效的,它遠遠勝於在“好”和“不好”之間選擇。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人都是“中立者”,是願意被領導的。隻要我們讓他們明白了事情的重要性,大多數人都會毫不猶豫地跟著我們走。這是一個絕妙的心理因素。在你最初的成功後,你就會更加輕鬆嫻熟地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