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讓他“自己看著辦”(2 / 3)

一天,兩個人一起吃飯,在酒席上,張清倒出了自己升職的秘密。原來,他們在工作中發現了生產環節和銷售環節中出現了漏洞,張強是個直筒子脾氣,直接找到科長說:“科長,你的工作出問題了,你必須馬上改正,否則……”當時科長隻是說調查一下,就打發走了張強。而隨後張清也找了科長,他見到科長後,很謹慎地對科長說:“科長,我最近遇到一點麻煩,總覺得生產線和銷售上有些問題,您能不能幫我分析一下……”科長一聽,來了精神:“你說說看,什麼問題?”這時張清才慢慢說出了自己的意見,並且最後還說:“科長,您看這事該怎麼解決呀?”

之後不久,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得到了解決,而且還是按照張強的方法,可是在科長這裏,張強的建議並沒有向上反映,反而是張清得到了科長的大力舉薦。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沒有誰喜歡別人幫自己拿主意,更不會喜歡命令式的語氣。發現問題,向上反映一定要掌握技巧,而且一定要領導來拿主意,千萬不可越俎代庖,那樣你隻能是得不償失。

其實這就和我們教育孩子一樣。我們教育孩子助人為樂、救死扶傷,這是一個大的方向,絕對正確。但是在社會中,遇到問題,具體該怎麼做,那就是孩子自己拿主意的事情了。再比如,我們不要求孩子能出人頭地,但是他的學習態度必須端正,學習習慣必須良好,至於他願意學什麼,學到哪種程度,這個選擇權、判斷權就交給他自己了。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將來的判斷力、決策力才會更強一些。

讓他自己拿主意

人們在接受一個新事物的時候,都需要適應一段時間,所以你不要急於求成。有時候,為了更好地控製對方,讓他按自己的意見去做,又不能強迫,那麼不妨先故意退一步,使其放鬆警惕,不作防範,不知不覺中進入自己所設下的圈套。正如老子所說:“如欲抑之,必先張之。”要想說服對方,你可以以退為進,主意還是他自己拿,可是卻達到了你的目的。有一年,在比利時某家畫廊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恰恰可以說明以退為進的妙處。

一個印度人帶來的三幅畫都被一個美國畫商看中了,每一幅畫標價250美元,可是畫商不肯出這個價格,一個勁地往下壓價,於是雙方談判陷入僵局。這時那位印度人被惹火了,怒氣衝衝地跑出去,當著美國畫商的麵把其中一幅畫給燒掉了。美國畫商看到這麼好的畫被燒掉,感到十分可惜,他問印度人剩下的兩幅畫願賣多少價,回答還是每幅250美元,美國畫商又拒絕了這個價錢。這位印度人橫生一計,又把其中一幅給燒掉了,美國畫商當下隻好乞求他千萬不要再把最後一幅給燒掉了。當美國商人再次詢問這位印度人願賣多少價錢時,印度人說道:“最後一幅能與三幅畫賣一樣的價錢嗎?”最後這一幅畫終以700美元的價格拍板成交。

從這個例子來看,印度人的做法貌似與本意相悖,可是這恰恰是以退為進的方法。這樣一來,不僅取得了更好的優勢和更大的主動權,更逼迫對方作出大的讓步,最終取得了更大的進展。

通過退可以取得更大的進步,在談判辯論中,如果可以恰當地運用這種方法,往往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史記·滑稽列傳》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楚莊王非常鍾愛一匹馬,但這匹馬因過於養尊處優,吃得太肥胖最後死了。莊王就命令全體大臣為死去的馬致哀,並要用一棺一槨裝殮,按大夫的禮節舉行葬禮。百官勸阻莊王,莊王大怒,下令誰再加以勸阻,死罪一條。宮中有個叫優孟的人,進宮號啕大哭。莊王問為什麼,優孟說:“這匹馬是大王最鍾愛的馬,以楚國這麼大的地方,什麼東西弄不到!現在卻隻以大夫的葬禮來辦喪事,實在太輕慢了!我請求用郡王的禮儀進行埋葬。”

楚莊王聽了甚為高興,便問:“依你的意見,怎麼個埋葬法呢?”

優孟說:“最好用白玉做棺材,以梓木做外槨。還要為它建造一座祠廟,放上牌位,追封它為萬戶侯。這樣天下的人就明白,大王是輕賤人而重馬了。”

楚莊王聽了,如夢驚醒,說:“我的過錯竟到了如此地步!”馬上下令取消了葬禮。

優孟和眾大臣一樣,也是要說服楚莊王別葬馬,可是他沒有直言相阻,而是先順著楚莊王的意思說,消除了楚莊王的對抗情緒和排斥心理,以退為進,再道出這樣做的危害,從而讓楚莊王作出了正確的判斷。如果優孟上來就反對,恐怕隻會激怒楚莊王,而沒有任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