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和你有著共同目標、共同利益、共同立場的人,你還用擔心他的觀點和舉動會和你相悖嗎?顯然不用。所以,你如果想改造他人,就先引導他做一個參與者,讓他感覺你是“自己人”,他們就會在參與中不知不覺地受到你的影響,進而向著你所設想的方向發展,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向他人施加影響。
在推銷中有一句生意經:“先看後決定,先嚐後買。”因為在顧客沒有決定是否購買該產品前,推銷員引導其在不同方麵的“參與”,能夠給顧客提供一種選擇商品的自由度。正如斯坦巴克在一次頒獎大會上說的那樣:“說服客戶參與進來,比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有效。”想要影響人也是同樣的道理,隻有讓別人感到你是“自己人”的時候,你才能更有效地影響對方。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賣水果的人總是熱情地請顧客先品嚐再購買,糕點老板會把各種糕點切成小塊免費品嚐,賣服裝的經常努力鼓動顧客試穿……他們為什麼這樣做?這樣做能帶給他們什麼樣的效果呢?讓顧客參與其中,拉近了雙方的距離,使其感到自己是個參與者,進而再誘導他們購買自己的產品。在一般情況下,顧客在最初階段會持反對意見,但隻要能夠用話語或者行為引導其參與到購買這個過程中,讓他感覺你是“自己人”,顧客便會比較容易接收賣主的意見。
再比如說,在學校裏班主任想讓學生注意班級衛生。在多數情況下,班主任一次又一次的勸解,並不能起到任何作用。但是如果他能發動學生獻計獻策,提出合理化建議,那麼往往能夠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使學生更易重視班級衛生。原因就在於,班主任的這種做法讓他們感覺到班主任是“自己人”,自己受到了班主任的重視,從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心理上願意把班級衛生搞好。
有一個體育老師組織學生訓練,他讓學生練習耐久跑,采用的方式是分組跑、追逐跑、換物跑。練習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一輪練習結束後,同學們氣喘籲籲地做整理運動,那懶散的動作很明顯地表明他們不喜歡聽從老師的安排。這時有位同學突然對老師說:“老師,您為什麼不和我們一起跑呀?”學生的話讓那個體育老師很尷尬,也給了他很大的觸動。麵對學生的質問,當時他很生氣,這一節課結束後,他回去想了好久。
等到下一次訓練的時候,他同樣組織學生們練習耐久跑,但他加了一個環節。他對學生說:“下麵我們來進行‘追逐跑’比賽,老師也參加。誰敢挑戰老師?”學生們一聽老師也參與其中,立刻精神振奮、情緒高漲,大聲地回答“我敢、我敢”。許多學生都爭先恐後地和他比賽,課堂上的氣氛立刻活躍起來,並且再也沒有那種不喜歡上體育課的情緒了。
像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它告訴我們,讓對方覺得你是“自己人”,並願意積極地參與其中是調動他人積極性的最好辦法。當對方在參與中發掘到自己的興趣時,他會表現得更加積極地接受你的觀點、意見,以及你所希望他做的事情。
指明大方向,決定讓他自己下
如果想要影響他人的觀念,我們能做的隻是為他指出一個大的方向,防止他走到人生的及格線以下,至於作決定還得他自己來,這就得依靠他自己的判斷力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些自以為是的人,本來沒有什麼才幹,可是又聽不進別人的建議,這時你越是主動幫助他,他越覺得你居心叵測。所以,這時你不妨為他指明利害,讓他自己作出判斷。比如說,當上司遇到難解的問題時,需要你提一些建議,你千萬不可以用這樣的口吻:“經理,你說得不對,我認為事情應該這樣處理……”“我以為這樣做才對!”“你必須……”這樣的方式會讓上司覺得自己很沒麵子,你的建議不但不會被接受,還可能會影響你的前途。所以,當上司向你尋求建議時,你一定要在謙虛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至於最後的決定權還得交給上司。這樣,你的建議往往都會被采納。簡單地講,你要做的就是適當引導上司的判斷方向。
張清和張強同年從某科技大學畢業,又一起進入同一家公司擔任銷售科助理。兩個年輕人精力充沛,工作熱情也高,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同。可是一年後,張清就升任銷售科副科長了,而張強還在原來的位置。為此,張強悶悶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