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讓他沒機會說“不” (2)(1 / 2)

就是一個輕蔑的眼神,讓鄧亞萍作出了學習英語的決定,這一個眼神“刺激”出了一個世界名牌大學的博士,這“刺激”的力量竟是如此之大。

放手,隻在必要的時候提供幫助

每一個人都有自主意識,都不願意被人指手畫腳地去做事情。但是,很多人恰恰忽略了這一點。以為自己是出於好心,忍不住替人作選擇,對方也隻能按照你的決定去做,久而久之,難免會消極對抗,生命也缺少了激情。

譬如,有些做父母的,總是要求孩子做這個做那個,從來不問問孩子的意見,長此以往,孩子的自主意識就會被抑製,自信心也會遭受打擊,長大後缺乏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沒有責任感,缺乏主見。

聰明的教育專家告訴父母們,要改善這一點,最好的方式就是“放手”,讓孩子自己作決定,即父母給孩子製定一個基本的道德底線,然後放手讓孩子去決定自己的人生,隻是在非常有必要的時候才去幫孩子。

圓圓是個乖巧的小女孩,因為爸爸媽媽工作忙,她便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奶奶每天接送圓圓上幼兒園時,都會把她的吃穿安排好,就連喝牛奶插吸管這樣的事,她也不讓孩子做,總是自己做或請老師做。

於是,每天早晨圓圓來幼兒園後,從不主動玩玩具或進行戶外活動,而是四處遊蕩,非要等老師指定她去玩什麼,她才去;每當老師請她進行選擇時,她便猶豫不決,事事都要由別人作決定,自己無法作決定。已經5歲半的孩子,看起來雖然乖巧,從不搗亂,可是就像一個小木偶,什麼也不能自己完成。

圓圓的媽媽知道這種情況以後很是著急,急忙把孩子接到了自己身邊。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鍛煉,她既不過多地幹涉圓圓做什麼,也不催促她做什麼。當圓圓特別想要自己脫衣服或者穿衣服時,父母就放手讓她自己去脫去穿;圓圓洗澡時,也盡量讓圓圓有充足的時間在澡盆裏玩耍;吃飯時,讓圓圓自己吃,而且不催促她,吃飽以後就不再讓圓圓留在飯桌旁了;到了該睡覺、該外出散步或者該回來的時候,都要讓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但是不能惹怒她,而要多說些有趣的事情來引逗她按照父母的話去做。小圓圓終於變得開朗了,也大膽了,她有了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思維、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判斷,不再是絕對聽話,叫她幹什麼就幹什麼的“小木偶”了。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圓圓的奶奶是一個十分細心的人,也很疼愛孩子,她總是事無巨細地替圓圓考慮得十分周到。孩子不管幹什麼,她都事先考慮到,替孩子做好,從不讓孩子自己做,更別說讓孩子自己作決定了。而圓圓的媽媽則是放手讓孩子自己去作決定,作選擇。兩種方式的優劣是顯而易見的。

一個經常為自己的人生作決定的人,生命力才會汪洋恣肆,生命也才會豐富多彩,在他們的心裏會有一種信念:這是我自己決定的,我必須努力!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輕易去幫助別人作決定,那樣會打擊對方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在做事情時,缺乏一種責任感,不會積極主動地去奮鬥、去努力。

用期待促使他給出你想要的結果

塞浦路斯國王皮格馬力翁喜愛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個美女的形象,愛不釋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觀賞不止。看著看著,美女竟活了。這就是著名的“皮格馬力翁效應”。它告訴我們: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

人的體內蘊涵著無窮無盡各方麵的潛能,隻是由於沒有外在因素激發一直不能展露,而期待便是刺激因素。所以,在影響他人之前,你首先要明確你想讓對方擁有哪一方麵的潛能,然後再針對該項潛能進行合理的外界期待性刺激,促使他所做的事有你想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