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獲得了軍團長的稱號,伊斯華特麾下的兵力卻沒有飛躍性的增加。在最初的戰鬥中,他所能動用的兵力,也隻有原本海虎傭兵團的四個海船中隊,再加上南十字軍的兩支海上中隊而已。雖然皇帝阿斯爾從國庫中調撥了不少資金給他,但要想把這些金錢轉化為具備實際戰鬥力的艦隊,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而在這段時間內,伊斯華特必須用手頭僅有的六個海船中隊盡可能將帝國軍阻攔在海上,這是因為塞利斯擔心,一旦帝國軍重新在索菲亞王都附近出現會引起附近民眾的連鎖反應,所以他要求伊斯華特盡一切可能不讓帝國軍登陸,而他自己則將全部兵力駐紮於聖佛朗西斯城中,隨時準備應付突發事件。
然而冰龍海騎士團的目的卻並不是登陸,伊美爾達雖然勇敢卻並不魯莽,她很清楚沒有陸軍的支援僅僅依靠海軍孤軍深入是絕對占不到便宜的。五年前趁著索菲亞本土大亂的時候伊美爾達曾經計劃長驅直入奪取新科夫諾城,但卻正是在伊斯華特的阻擊之下铩羽而歸。此次她之所以主動請纓攻擊索菲亞本土,主要還是為了牽製索菲亞軍的主力,以便於本國陸軍對付南十字軍;另一方麵,以重新結成同盟的米蘭港口為基地進攻索菲亞,既可以展示帝國海軍的武力,威嚇米蘭大公阿爾伯特,將米蘭與卡奧斯更加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加深米蘭與索菲亞的隔閡,當然也就破壞了米蘭腳踏兩條船的企圖,作為一名平民出身的武將,伊美爾達的思慮不可謂不細致。
然而,就連伊美爾達自己也沒有料想到,襲擊行動竟然是前所未有的順利,帝國艦隊一路南下,繳獲了大批科夫諾地區的貿易商船,卻始終沒有遇到索菲亞正規海軍的阻攔,不久之前還在米蘭港外那些與帝國海軍鏖戰而且絲毫不落下風的索菲亞軍船似乎全都消失了。直到十月初,冰龍海騎士團衝到皮特羅斯港口附近的海麵上,方才遇到了懸掛索菲亞軍旗的戰艦部隊———新近組建的南海騎士團。
伊斯華特親率所有艦隊出擊迎敵,雙方在要塞附近的海麵展開連番大戰。帝國軍在戰艦的規模和數量上都占有優勢,一艘巨型弩炮戰艦的火力幾乎要抵得上索菲亞艦隊半個中隊的力量;而且冰龍海騎士團的編製是十五個中隊,其中十三個海船中隊,另有兩個陸戰中隊用於接舷戰和小規模登陸作戰。不過副軍團長加拉米奧麾下的三個輕型偵察艦隊在米蘭城外的阻擊戰中損失殆盡,所以伊美爾達此次率領出征的,共有十個中隊的戰艦隊,在戰艦數量上也占據上風。
不過索菲亞軍方麵也具備本土作戰的優勢,這種優勢具體到戰場上就給伊斯華特的指揮帶來很多便利:第一,索菲亞艦隊不需要補給船,當然也就不必耗費兵力保護這些船隻;第二,索菲亞艦隊可以得到陸地上部隊的掩護,一旦戰局不利,隻要靠近港口岸邊,港口附近的防衛炮台就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直接安裝在陸地上的固定式投石器,無論如何也不會比裝在船上的差,即使是卡奧斯帝國的巨型弩炮戰艦,也不敢輕易進入這些巨型投石器的射程;第三,索菲亞軍每次交戰後都可以退回自己的母港,受到損壞的船隻可以立即得到修理和補充,而帝國軍隻能進行應急修複。最後,索菲亞軍不需要補給船的長處恰好成了帝國軍的短處,每次開戰,伊斯華特都會想方設法襲擊帝國海軍的補給船隊,而伊美爾達也不得不安排相當多的兵力留在後方保護運輸船,以免遭到偷襲。這樣一來她能夠投入正麵戰場的兵力自然受到限製,行動起來也得處處小心,步步為營。
不過伊美爾達的統兵能力可遠比她那位貴族副官要強得多,伊斯華特每次都是竭盡全力才能抵擋住帝國軍的攻勢,而且每一次交戰,索菲亞軍的損失總是略大一些。好在現在全索菲亞的造船工匠幾乎都集中在皮特羅斯港口中了,而伊斯華特先前從索菲亞國庫中領出的大量金錢也正在源源不斷地發揮作用,經常都有一些新船配備進來,再加上修複之後可以繼續使用的船隻,南海騎士團的戰鬥力始終沒有削弱。
“雖然局麵難看點,但隻要這樣繼續拖延下去,帝國軍總會被拖垮的。”
伊斯華特這樣鼓勵部下那些屢戰屢敗的將官們,而他自己也在不斷改進戰術,從實戰中汲取更多的經驗。帝國海軍與獸人族征戰多年,深知海戰之訣竅,而索菲亞海軍成軍未久,根本就不熟悉這種戰法,伊斯華特本人雖然精通海戰,但那隻是在戰略戰術上,帝國軍有許多千百次生死考驗總結出的經驗教訓,索菲亞軍就全然不知,在實戰中處處吃虧也就在所難免了。不過,隨著雙方交戰次數的增加,索菲亞海軍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從帝國海軍那裏學習經驗,逐漸成長。然而臨時學習起來的技能畢竟比不上老師熟練,無論伊斯華特怎樣努力,索菲亞海軍總是在近期的海戰中處於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