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孝順”的心理學意義(5)(1 / 1)

如此一來,這位母親的生活就變成一切都是圍著孩子轉,她的整個生活都被孩子填滿了,一旦孩子離去,她就會有空虛感,也會害怕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寄托。那樣的恐懼、焦慮和無所適從,是讓任何人都難以獨自消化的,所以丁山的母親不希望兒子搬出去住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不能放手的母親希望孩子可以永遠留在自己身邊,好讓她保有被需要的成就感,孩子對她的依賴會讓她體會到自己的價值感和力量感,也可以緩解她內心的恐懼和焦慮。

可是這樣她的兒女也無法走遠--丁山雖然過著錦衣玉食,不勞而獲的生活,內心裏卻並不快樂。

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根本的生命動力就是要成為自己,見證自己的價值,發展自己的能力,建構自己的世界。有些人會明確地知道這一點,而有些人雖然不知道這些,但是他們的潛意識卻一直在引導他們朝這個方向行進。

那些沒有機會發展自己能力,見證自己價值的人,會感到沮喪,對生活有很大的無力感,對自己有很多的自卑感,更加無法感受到發自內心的幸福感和力量感,表現在行為上,就是逃學、啃老、吸毒等。

對丁山來說,與母親在一起,由母親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任,是一種非常熟悉的狀態。相對於這樣的熟悉,與自己心愛的妻子一起到外麵獨自生活,對他來說卻是那樣的陌生,而陌生就意味著未知,未知就可能會存在危險。

就像丁山一樣,許多人之所以不願意搬離父母的家,表麵看來是為了孝順,但其實是害怕一旦離開就會不知道該如何生活。他們會焦慮,會害怕麵對那廣袤的未知。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大多數人會傾向於選擇對他而言熟悉的狀態,而不是舒適的狀態,尤其是當他處於壓力之下的時候。”

如何溫柔地離開?

-建立明確的關係界限

我一個朋友的父母在處理家庭關係方麵堪稱中國父母的典範。

我朋友的兄長結婚後並沒有立刻搬出去住,而是與他的妻子一起住在原來自己的房間。他們的孩子出世以後,每天晚上夫妻倆都要手忙腳亂地在洗浴間給小寶寶洗澡。

有一次,我的朋友又聽見洗浴間裏小侄子殺豬一樣的嚎叫,忍不住對正在沙發上看報紙的母親說:“媽,你為什麼不去看看?去教一下他們怎麼給孩子洗澡。”朋友的母親眼睛都不抬一下,慢悠悠地說:“我去不合適,他們會自己弄好的。”

又過了一會兒,朋友的母親放下報紙,給她的一個朋友打電話:“噯,張姐呀,你明天有沒有時間?來給我那兒子媳婦講講怎麼給孩子洗澡……”。

在那個張姐來過家裏之後,我那位朋友再也沒有聽到過從洗浴間裏傳來的小侄子的吱哇亂叫聲。

家庭成員之間,即便再親密,也需要有明確的界限。這界限讓我們有呼吸的空間,讓我們得以在親密之餘保有自我的獨立性,健康的界限也是尊重與被尊重的體現,更是家庭裏塑造健康人格和健全心理的重要因素。某天我去朋友家小坐,閑聊之間,朋友充滿愛意地望著正在地板上玩耍的小女兒,幽幽地說:“想到她總有一天要離開我,不再需要我,我就恨恨不已。”

她的話讓我聯想到母親們心底裏隱秘的失落感,也想到我的婆婆,想到她身為母親的不易。

婆婆很年輕的時候就結婚了,在婚後的六年裏養育了三個孩子。可是如今沒有一個能夠在身邊陪伴她。我的先生身為長子,原本是具備留在她身邊的條件的,因為他初中時期曾經輟學,用了整整一年時間學習各種農活技能,能熟練地駕駛各種農用車、拖拉機,儼然變成了地裏的一把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