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孝順”的心理學意義(6)(1 / 1)

但這位長子有一天突發奇想,竟然又想要繼續念書了,並且這一走就是十多年,在城市裏幾番打拚,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而這直接使得公公婆婆的下半生都隻能守著兩個大院子相依為命,隻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可以享得短暫的天倫之樂。因為我們的弟弟妹妹也早就在城市裏工作和學習,不會再回去那個小鄉村了。

這樣的生活方式對婆婆來說,還將持續好幾十年。

母親們的失落感

這就是當今社會母親們的生活的真實寫照,無論她們是否願意,都必須接受這樣的分離。

隻不過在麵對這樣的分離時,有的母親會選擇放手,讓孩子們去開創屬於自己的人生。而有的母親卻很難做到,因為在過往的歲月裏為了孩子她已經失去自己,將無法麵對孩子離去所帶來的深深的孤獨和失落感。

可是當孩子們在抱怨無法放手的母親的太多控製時,卻沒有想過,在最初懷胎十月的時候,你曾經是母親的一部分,她喜悅地感受到你與她的緊密相連。由於毫無獨立生活能力的你如此需要她,如此依賴她,也讓她由於有能力給予而體驗到愛和力量感。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母親會天然地愛孩子,那是因為她可以通過愛孩子而愛自己。

然而有一天你長大了,你想要離開母親獨立生活,以拿回自己的力量和尊嚴,此時你必將與另一個人聯結,並且那聯結看起來比與母親的感情更加深厚,尤其是你還會為了那個人“背叛”你的母親。

此時母親的內心必然有著一種複雜的情感體驗,她會為了你的成長而感到喜悅,同時也會為了你不再需要她而感到失落,也許她還會為了你與另一個人緊密結合而感到悲傷,甚至是生氣。

但這卻是不可言說的秘密,因為人們期待的母親是偉大的,母愛是無私的。所以她們隻好把這些隱秘的感覺放在心裏,再用其他方式表達出來,比如不自覺地要證明媳婦不好,比如試圖參與孩子的生活,還有的母親會索性包辦孩子的全部生活,讓他無法長大……

可是母親們終將無奈地接受這個事實:讓孩子去長大是種族延續的必然,更是生命輪回的規律。

隻有接受了這個事實,母親們才能學會在有了孩子之後仍然將最多的注意力放在丈夫和自己身上,以及兩個人關係的維護上,而把孩子擺在第二位。當有一天孩子成年以後去開創自己的人生,她才能不至於因此感到失去了整個精神依托,而變得焦慮和痛苦。

如果你的母親還無法做到把最多的注意力放在你的父親和他們的夫妻關係上,那麼作為愛他們的孩子,你是可以嚐試幫助她的。而你能做的,就是讓母親的生活裏除了你,還有其他重要的內容,比如她的業餘愛好、她的朋友以及她和丈夫的悠閑時光等。

關係界限的內涵

在心理谘詢領域,有各種各樣的治療技術,行為治療、認知治療、理情治療和精神分析等等,但在中國,家庭治療的發展是最為迅猛的,原因就在於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家庭纏結過深,而這樣的家庭纏結,是導致很多人在成年後出現各種心理問題的根源。

要養育出健康的孩子,享受幸福豐盈的人生,就需要在家庭裏建立起明確的界限,雖然這樣的觀點對於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雖然這很難讓大多數人在短時間內接受,然而這卻是必然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