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孝順”的心理學意義(10)(1 / 1)

有了這樣預熱的過程,王雲在說自己的想法之前,有表達過對公婆的感恩,對丈夫的愛的回應,也讓丈夫明白自己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主要還是為了兩個人好,並且也是因為愛他,希望多一些與他共處,而不是“自私”和“不孝順”。

他自然就會願意參與這場“是否同住”的事件,和妻子一起去麵對自己的父母。問題再解決起來,自然就會容易很多,而不至於出現後麵不可收拾的局麵。

理解和鼓勵,即理解丈夫在麵對自己的父母的過程中所麵對的擔心和害怕。鼓勵丈夫去行動,修煉自己成為他的堅實後盾。

王雲的婆婆之所以會提出與他們同住的願望,是因為王雲的丈夫還不夠獨立,所以很可能他去麵對自己的父母時,中間也會遇到退縮的時候。此時妻子就要理解他所擔心和害怕的,因為在整個成長過程中他過多依賴父母,所以走在獨立之路時,必然會遇到許多障礙,而這障礙會讓他有挫折感,也有一些對自己能力的懷疑和無力感。

如果妻子可以理解他的這些感受,而不是嘲笑和指責,就會讓丈夫從心底裏生出力量來,從而勇敢地麵對自己的感覺,學習成長為一個可以擔當的成年人。

重要的不是怎麼說,而是你內心裏怎麼想。是單純地抱怨丈夫的不夠成熟,還是站起來去學習怎麼做一個智慧的媳婦,然後回過身來幫助丈夫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信、有力量的男人。

這些全視乎你的選擇。

當然這樣的智慧並不是看一本書就能夠立刻習得,而是需要經過不斷的練習,再一點點提升的。隻要逐漸擁有了這樣的智慧,就會讓你在婆婆與丈夫的關係夾縫中逐漸強大起來。

終有一天你會成功建立你和丈夫的統一戰線,彼時丈夫將能夠成長為有力量的,更加自尊、自信的成熟男人,而這一切,都源於他娶了一位智慧的妻子。

自我探查與關係檢視

請就以下問題進行思考,然後與伴侶進行溝通:

你如何理解“孝順”一詞?

在你的心目中,你的伴侶是第一重要嗎?

在與父母的關係界限上,身體的、情感心理的、經濟的獨立你都做到了哪些?

如果你想要有所調整,你希望伴侶給你什麼樣的支持和協助?

建立家庭界限

經過上麵的討論以後,如果你們認為有些地方需要調整,那麼就嚐試去做。原則上是兩個人先做內部商量,然後誰的父母由誰出麵去溝通。

百善孝為先”的背後

-中國文化的誤區

與“百善孝為先”針鋒相對的另一句諺語是“孝子無賢夫”,前者廣為流傳,而後者,大概隻有少數人才會知道。不明白“孝子無賢夫”這句話的含義的人,可以去看看電視劇《大宅門》,仔細留意七爺白景琦在麵對母親和妻子之間關係時的處理方式。

中國人素來講究“孝”,但隻有很少的人會去追究其內涵,也很少有人會留意到“孝”的後麵,跟著一個“順”字。

也就是說,中國傳統思想之下,人們認為如果想要“孝”,就必須要“順”,如果“孝”而不“順”,其實還是“不孝”。

在封建社會,如果父親認為兒子犯了錯(無論是不是真的犯了錯),作為一個孝子,兒子必須要起身去拿板凳和鞭子,然後自己脫下褲子趴在板凳上接受父親的鞭打,還要邊挨打邊對父親說:“兒子錯了,您老別累著了,您消消氣”。待父親打完,兒子第一時間不是提起褲子到邊上喊疼,而是去扶老父親坐下,給父親磕頭表達悔意--讓老父親如此費力氣責打自己,太累著他老人家了。

這是中國文化所說的“孝順”。

原本是一種美好的情感反哺,卻非要設定很多壓製精神和心理的規矩來人為束縛,這樣的“孝順”背後,是被壓迫的自我和被擠壓的生存空間。

孝順的兒子

程軍的婚房是父母全款幫他買下的,等到結婚前兩天,他才第一次去了新房裏,看著裝修一新的房子,他覺得有爸媽為自己打點一切,真是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