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中央集權vs地方自治(3 / 3)

舉例來說,中午黃金時間90分鍾,平均每位顧客點餐和吃麵30分鍾,如果煮一碗麵需要15分鍾,那就是45分鍾,則中午平均每張桌的周轉率能做到2桌(90/45=2);可是如果煮一碗麵變成20分鍾,那就是50分鍾,平均每張桌的周轉率隻能做到1.8桌(90/50=1.8)。這樣等於說10張桌子就差2桌客人(10×0.2=2)的周轉率,50張桌子就差10桌(50×0.2=10)。所以你還能小看這5分鍾煮麵的差別嗎?

千萬要記住一點,中國麵積大,人口居全世界第二,隻要是黃金時段,排隊人流幾乎就不會斷(筆者就曾經排了兩小時的隊隻為吃知名火鍋店的晚餐)。

當然,味千采取中央集權策略還因為其特殊的“掌門人理論”。中國味千是日本味千的總代理,而潘慰獨家引進並使其成功上市。潘慰在味千發展過程中製定的決策,後來都被證明是相當成功的,包括選址在商圈一樓、不花廣告費作任何營銷宣傳、初期不采取加盟方式。換言之,一個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因為獨到的眼光而打入主流市場並揚名中國,潘慰對其自身品牌的認知和策略發展,自然比其他管理層更深入。尤其是在香港上市後,潘慰更體會到市場格局必須由含金量更高的技術團隊指導,於是引進了日本專門規劃加盟體係的專業人才,甚至發展第二渠道。有人形容,味千門店就像蜘蛛網一樣,總部就是蜘蛛,負責吐絲結網,從一棵樹到另一棵樹不斷地拓展版圖,如果有破洞(不懂效率運作),總部就補洞;如果有侵入者(其他競爭者),總部就等待時機蠶食它。

綜上所述,味千的特點可以歸納為:自創品牌(本質屬於總代理)、中國品牌、企業家白手起家、中央集權。

然而一樣是自創品牌,太平洋百貨則是由地方自治轉為中央集權。來自台灣的太平洋百貨1994年進軍中國大陸,在早期可以說是大陸最高端的百貨公司,目前擁有11家百貨。太平洋百貨大陸地區總經理戴蔭本說,過去大陸地區並沒有設立總部,直接由台灣總部遙控,台灣高層定期飛到上海和各區總經理開會討論,因此各區總經理的權限相當大,從百貨選址、樓層設櫃風格(譬如一樓是化妝品、七樓是家電產品之類)、經銷商進駐、各季營銷預算等,全部一手包辦。總部隻有“三三三原則”,意即一個城市三個網點、三年需轉虧為盈和至少每年三億元營業額。

其中較傾向中央決策的是百貨選址。戴蔭本坦承,早期太平洋百貨錯失“投資合建”先機,因此當初簽約30年的地址,現在將麵臨被業主房東“漲價”的命運,“有些地方房租漲兩倍以上,簡直就是噩夢”。所以這幾年新開發的地點(像成都太平洋百貨)都是投資合建,太平洋本身持有地產投資的股份。

戴蔭本認為,早期因為沒有設立大陸總部,選址是根據台灣的經驗,缺乏大市場的考慮。事實上,後來中國總部深入分析其他百貨競爭對手,才意外發現很多百貨零售均有地產背景,如此占百貨成本最高的房租成本才能降低。“在起步階段,太平洋沒有作好中央集權管理。”

自從太平洋百貨成立中國總部後,各區總經理的決策權仍舊很大,中央仍充分授權地方自治,唯獨在選址策略上發生了180度的轉變。戴蔭本強調,未來太平洋將在大陸積極尋找投資合建的夥伴,對方隻要有好的區塊和地點,太平洋不排除讓其地區入股。“唯有將太平洋品牌做大,才能產生集市效應(詳見第二章),這樣太平洋和眾多經銷商在談判上才更有條件,對消費者的影響力也才更大。”

太平洋百貨的組織特色可以歸納為:自創品牌、台灣品牌、地方自治轉為中央集權。

味千拉麵和太平洋百貨一樣是自創品牌,可是一個是中央集權,另一個卻是地方自治趨於中央集權。而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一個是深耕大陸的企業家,另一個是台灣發跡的百貨業龍頭。

一個成功的渠道品牌,其組織架構究竟是采取中央集權還是地方自治?筆者無法給出統一的答案,這完全要看品牌自身的策略、運作及其時空背景的環境條件,例如,快餐餐飲的肯德基和味千拉麵,兩者選擇的就是截然不同的組織模式。

中央集權和地方自治各有其優劣勢,筆者建議品牌渠道業者不妨參考知名的SWOT分析法,對自身品牌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作深入分析,同時考慮目前的外在時空環境條件,再決定要采取哪種模式。重要的是,品牌渠道業者要了解,中央集權和地方自治都一樣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必須相輔相成,才能讓品牌渠道走向明天。

SWOT分析法,又稱態勢分析法,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韋裏克提出,經常被用於企業戰略製定、競爭對手分析等。包括確定企業本身的競爭優勢(strength)、競爭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將公司的戰略與公司內部資源、外部環境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