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以日本近20年的發展曆程為研究對象,提出了一種著名的社會發展類型——“M型社會”,即原本人數最多的中等收入階層,除了一小部分能往上擠入高收入階層之外,其他大多數都淪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階層,這樣導致原本的中間階層凹陷下去,變得很小,於是社會像個被拉開的字母M。
事實上,筆者認為,中國則是出現了罕見的“V形曲線”。這兩種類型闡述的都是最富有和最窮困的人高居曲線的兩端,顯示許多國家的消費者是富者更富、貧者更貧;而二者最大的差異在於,一個是漸進式M型社會化形態,另一個則是急速變化的V形曲線。M型社會研究時間為20年,但V形曲線則是近10年的現象。
要了解V形曲線,得先了解中國的貧富差距狀況。根據中國統計局數據,2008年,中國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初步統計數據達到3263美元。一線城市(如上海市6930美元、北京市5780美元)比平均值高出一倍,但地級城市(如保定市750美元、嘉興市800美元)僅占平均值的1/4。在國外,最高收入及最低收入的群體差異一般為5~6倍,而中國則高達10倍。
首先分析V形的一端——高消費人口。據中國胡潤百富估計,截至2006年,中國有15萬人的消費能力達到1億元人民幣。到2010年,中國將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第三大奢侈品消費市場。數據顯示,中國新貴越來越多,他們懂得賺錢,更懂得花錢。近幾年,世界級品牌紛紛搶灘上海,例如豪華遊艇、瑪莎拉蒂房車、擁有2萬會員的雪茄客俱樂部等。而在新貴們一擲千金的當下,“世界名牌”和“稀有尊貴”的特性仍舊是奢侈消費品的主流營銷方向。
2006年上海首次舉辦“世界頂級生活體驗中國峰會”(MillionaireFair)的奢華品大展,一連3日展出大批天價奢侈品,最貴的展品是價值2.5億元人民幣的高檔別墅莊園。許多中國富豪均擁有私人飛機、遊艇、價值連城的名畫古董,而讓人咂舌的是,他們平均隻有30~45歲,比許多國家的富豪要平均年輕10~20歲。這些年輕的創業企業家看準中國經濟發展的契機,搭上了經濟起飛的快車。前一年可能還隻是個從外地來打工的白領,可是沒隔幾年就自己創業,然後股票上市,一夜之間財富暴漲,成為人人羨慕的超級富豪。
筆者認識不少40歲以下的民營企業家,其中部分人在中國富豪榜名列前100名,他們來自於各行各業,包括房地產、網絡、礦產、傳媒、餐飲、金融等。也就是說,並不是某一行業造就了某一批富豪——中國整體經濟產業就是孕育富豪的搖籃。
而在V形曲線另一端的則是苦到山窮水盡的“貧民”了。他們一樣來自外地,沒有一技之長,工作多是大樓管理員或清潔工,每月薪水六七百元。他們住所簡陋,苦不堪言。不過更大部分是在餐廳、酒店、商店等工作的普通服務員,他們一樣沒有一技之長,學曆也不高,月薪一兩千元,住在公司宿舍裏。
貧民階層吃5元一碗的麵,穿15元的衣服。因為窮,他們一年隻盼年終時攢一點兒錢可以回鄉過年。曾有一位大學畢業生對筆者說:“我已經三年沒回家了。我一個月工資才1500元,一張火車票300元,一張機票卻要800多元,可是每逢過年如果不排隊兩天兩夜,肯定買不到火車票,我不能請假,又買不起800元的機票,隻能對不起父母。”問他為何不在家鄉當地找個工作?他回答:“找不到,我同學還失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