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生命與學術(代後記)(2 / 2)

我也深感做一個學者確實是太難了,社會的、個人的、經濟的、政治的、學術的、生活的壓力,足以使許多人離開這片清貧的“是非之地”,但也使身無長物的寒士默默地留在這塊土地上堅韌地耕耘。這或許可稱之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然而,從向往北大到走進北大,從童年時代起對波斯的向往,到客居德黑蘭。

當我把文學與藝術、文化與經濟、學問與知識這些概念推溯到它們的初始,當我苦苦求索它的原初含義時,我選擇了學術,學術也選擇了我。北大和德黑蘭的大學精神塑造了我的性格和思想,使我告別昨日之我,而成為今日之我。

事實上,進入北大、進入德黑蘭大學我充分感受到了它們的精神魅力和它們的學術召喚,這些年,我的學術旨趣的變化,實際上是對自己知識結構、心理結構和學術視野的內在調整。北大成了我生命中一種揮之不去的情結,德黑蘭大學成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它們作為我生命的一個坐標,已經徹底地改變了我的命運,使我的生命和它們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用我以前憑感覺找到的詞彙來說,我踏上了我的旅途,為人生,亦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繁榮。

寫到這裏,當我轉過身來,在我與你的時刻——我體味寫完了的和沒寫的,體味著你的美麗和溫柔,體味這伸手可觸的神交。在你和我的人生歲月裏,沒有讚詞隻有共勉。今天在我合上生命之作的一瞬間,我深深地感謝為我經常查閱資料、給予我精神鼓勵的愛妻陳冬梅女士,在我留學和平時的學術活動中,由於她的大力支持,才使得我有充分時間專心著述,謹以此書表達我對她的謝意。我還深切地感謝在我客居伊朗期間,波斯語專家侯賽因、蘇來曼、馬曉燕、阿米娜和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駐華使館文化參讚薩貝提、薩貝基、阿高傑利博士,伊中友好協會副會長、伊朗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哈桑塔納瓦先生,中國駐伊朗大使館前大使孫必幹、文化專員任維夫先生給予我的佑助。寧夏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張曉莉、李少華、王全瑞,阿拉伯語專家馬少義先生,波斯語專家蘇來曼、馬曉燕為本書翻譯了英文、波斯文、阿拉伯文目錄和內容簡介,我的知友姚鬱傑主任、李學強教授、龔波林教授、王根明副研究員、王正儒博士,我的同事何玲主任,分別十幾年後,2008年5月由北京赴寧夏出任《中國經濟時報》寧夏記者站站長,對本書的部分章節修改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這是我永難忘懷的。

實際上,在此書的寫作過程中,始終得到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駐華使館文化參讚阿高傑利博士、波斯語專家馬曉燕、蘇來曼、侯賽因的幫助和支持,北京大學著名波斯語專家張鴻年教授以謙和樸實、學術豐厚的視野,為本書內容的最終定稿提出了許多具體建議。我的研究生張海濱、葉向利、潘岩、楊博等同誌為書稿編排和圖片編輯不辭辛勞,做了很多具體細致的工作。在此,一並記述,以誌辛勞。在具體的研究和寫作過程中,我還間接地參考了國內學術界同領域部分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在編輯過程中,還得到出版社領導、責任編輯楊過、呂棣等人的精心編輯,才使此書得以付梓出版,在此,謹向他們表示由衷的謝忱。對於書中欠妥、不當的學術觀點和錯誤,誠請廣大讀者和同行專家批評指正,以利於今後本書再版時修訂、補充。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本書的構思和寫作是繼本人《走進伊朗:波斯曆史文化與伊朗穆斯林風情禮儀》之後的第二部伊朗學專著。為了促進我國與伊朗兩國間業已存在的友好關係,我在書寫過程中盡可能做到求真務實,融學術性、知識性、紀實性、可讀性於一爐,與親愛的讀者共享。如果我的同齡人,直到我們的下一代,能夠從本書中得到一點啟發,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價值,認識到命運是可以改變的這個道理,那麼對我來說便是極大的安慰。我相信,當你擦掉額上的汗堿和黃塵,解讀這部著作時,你會發現它因你的參與而完美了。我堅信那千金難買的一刻一瞬。

願這部書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願伊朗人民的心靈獲得世界的理解!

穆薩·王鋒

2008年7月12日於寧夏大學